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09章

挽秋瑾联

上海制作的电影《秋瑾》正在五家戏院联映,香港制作的电视片集《秋

瑾》也即将在“无线”的荧屏出现,因而想起几副挽秋瑾的对联。

秋瑾是在光绪三十三年阴历六月初六(一九〇七年七月十五日)就义于

绍兴轩亭口的,当天夜里,就有人在亭柱上贴出一副嵌名挽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

此联上比是和秋瑾的绝命词有关的,她被捕后,清吏逼供,她一语不答,

只索纸笔写了“秋雨秋风愁煞人”七字。这七个字,后来就被称为秋瑾的绝命

词。(此处是根据中华书局出版的《秋瑾集》,“秋雨秋风”亦有版本作“秋

风秋雨”。)“悲哉秋之为气”除了切这个本事外,还有个文学上的出处,是

取意自欧阳修的《秋声赋》。《秋声赋》那段文字说:“悲哉,此秋声也,胡

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

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瑾”是美玉,“瑾其可怀”典出《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

穷不得余所示。”但在此处则是“借喻”,“怀”不作《楚辞》本义,而

是作“怀念”解,喻秋瑾之人如其名(美玉),令人怀念。

孙中山挽秋瑾联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曾到绍兴的风雨亭(在市郊的卧龙山上,是为

纪念秋瑾而建的)凭吊烈士,并题联云:

江户矢丹忱,多君首赞同盟会;

轩亭留碧血,恨我今招女侠魂。

一九〇四年,秋瑾赴日本留学,次年八月,以孙中山为总理的同盟会在

日本东京成立,秋瑾即加入为会员;东京旧名江户,此是上联本事。下联

本事则如上述。孙中山亲笔写的、用木板雕刻的原联,已在“文革”期间

被毁。

此联或因传抄之误,有多种不同版本。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对联丛

话》,“江户矢舟忱”一句作“江左识丹忱”。秋瑾做革命活动的地方,

主要是上海、南京、绍兴一带,这一带古称“江左”,故“江左识丹忱”

也解得通,但不及“江户”句之贴切并有故实。河南中州书画社出版的《古

今对联》,“多”字作“感”字,“恨”字作“愧”字,均不及原作之佳。

“多”字是可作动词用的,称美之意,例子有《汉书·灌夫传》的“士亦以

此多之”;用“感”字则嫌俗套了。把“恨”字改作“愧”字也不好,因

不合孙中山身份(孙中山是无须愧对秋瑾的)。台湾出版的《联海》,“江

户”错作“江右”,欠解;“今”字改作“迟”字,也是点金成铁,“今”

字含有“如果秋瑾还活着,那该多好”的意思在内。正因为秋瑾已经牺牲,

“我”(孙中山)今天只能来到她牺牲的地方为她招魂,故而有“恨”也。

若改作“迟”字,则变成孙中山的“自责”了,其意义是远不及“今”字

深刻的。又“轩亭留碧血”的“留”字,也有版本作“流”字的。“流”

当然解得通,但亦似不及用“留”字之好,因“流碧血”是“过去”(秋

瑾就义时)的事,“留碧血”则是将“现在”和“过去”联系起来的。那

是孙中山到了“现场”的感触,“留”字和“恨”字也是相呼应的。

秋瑾别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故联中的“女侠”亦非泛指。秋瑾殉义

后,友人徐自华、吴芝瑛收其遗骸,葬于西湖的西泠桥畔,吴芝瑛并题一

墓联云:

一身不自保;

千载有雄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