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1.4 新型智慧城市安全监管

114新型智慧城市安全监管

1141智慧城市概述

智慧城市(srtcity)是21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关于未来城市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成为继数字城市、知识城市、虚拟城市、信息城市、智能城市之后,引领当今城市信息化的新理念,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形态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智慧城市是解决飞速发展城市带来问题的根本之道,是迄今为止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

1产生背景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意味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均寿命也更长。有数据指出:1950年,全球城市人口比例仅为30%,预计到2050年将增长到773%。2013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2050年将实现80%。但是,随着城镇化脚步不断加快,城市却未发展成为可自我调节和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经济乏力等弊病日益凸显,城市发展正面临一系列管理服务的瓶颈和挑战,如图11-1所示。城市化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主要表现在城市化产生二氧化碳却占总排放量的78%、城市化使用工业木材总使用量的76%、生活用水总量的60%。城市化引起系列民生问题,如社会管理失稳、城市运行失序、经济发展失调、环境建设失衡等。上述问题可以通过智慧城市来解决飞速发展城市带来问题。因此,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抢抓发展机遇、加快产业转型的迫切需要,智慧城市将带动城市发展进入以转型创新支撑发展的新阶段。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树立发展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城市化发展新挑战、打造高品质生活城市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中国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能力,推动城市发展转型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纵观当前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践不难发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将成为新一轮城市竞争的重点领域。谁能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抢先一步,谁就能在新一轮城市竞争发展中领先一路。

图11-1智慧城市面临的难题

2基本概念

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主要从以下三个观点进行定义。

第一类,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认为智慧城市是通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社会的各项需求作出反应的过程。

第二类,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界定智慧城市,将智慧城市看成工业信息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智慧城市是一种应对城市化进程的状态,是数字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的集中体现。

第三类,以人为本对城市进行管理,认为智慧城市是怎样运用人们的智慧来管理与发展好城市,地方政府如何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公众如何更广泛地参与公共管理和服务。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将智慧城市定义为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在综合相关定义后,本书编者认为智慧城市是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嵌入、渗透和应用,强化对城市各类主体、资源和活动的充分感知与智能分析,强化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与服务全过程的科学决策支持,是在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可感知、可量测、可分析的智能化城市,是人、社会、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新生态系统。

智慧城市概念具有三维度、四大特征、四大手段、五化目标的特点。三维度即政府、企业、公众参与的对象维度,覆盖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管理的业务维度,透彻感知、深度互联、智能应用的信息维度。四大特征即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和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四大手段即公共设施的全面物联、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充分整合、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激励创新、关键系统和参与者的协同运作。通过四大特征、四大手段,最终实现五化目标: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

如图11-2所示,智慧城市的建设宗旨主要围绕强政、兴业、惠民、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目标展开。建设思路通常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统一。建设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务实推进,因地制宜、科学有序,市场为主、协同创新,可管可控、确保安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优先解决下列城市病: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运营管理效率不高和交通拥堵问题严重等基本问题。

3发展现状

2007年,欧盟率先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设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带来机遇,ib其年度论坛活动中提出“智慧地球”的新理念。该理念作为智能项目被世界各国视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振兴经济的重点领域。“智慧地球”是ib用先进信息技术建构新的世界运行模式的愿景,其引入中国始于2009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ib坛上,ib“点亮智慧的地球,建设智慧的中国”为主题,推广智慧地球的理念并建议优先建设智慧的电力、智慧的医疗、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交通、智慧的供应链、智慧的银行六大行业,随后国内10余个省市相继与其签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协议。

图11-2智慧城市全景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步伐很快,工信部、国资委、住建部等部门的支持力度很大。经过地方城市申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初审、专家综合评审等程序,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其中地级市37个,区(县)50个,镇3个。2013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再度公布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又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5年4月7日发布《关于公布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试点名单的通知》(下称《通知》),确定84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新增试点,13个城市(区、县)为扩大范围试点,41个项目为国家智慧城市2014年度专项试点。加上前两批公布的193个城市,截至2015年,我国的智慧城市试点已接近300个,100%的副省级城市、50%的城市都开始智慧城市建设。

国内城市和地区由于基础条件不同,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选择的切入点和路线是有明显差异的,可分为如下四类:一是创新型建设模式,该类模式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代表城市有深圳、南京、沈阳等;二是发展智慧产业型建设模式,该模式把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代表城市有昆山、宁波等;三是以昆明、重庆等城市为代表的发展智慧民生型建设模式,该模式以发展民生行业的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为重点,带动智慧城市建设;四是以南昌等城市为代表的发展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型建设模式,该模式以信息技术和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为路径来建设智慧城市。总体来说,这些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时,都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了相应的突破重点,实现了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统一。

1142新型智慧城市

1背景和需求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之显著,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和肯定。然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将给城市管理、建设和发展带来更多挑战和更大的压力。据了解,我国当前城镇化人口已达76亿。预计到2030年,城镇人口会增加到9亿。如何应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巨大挑战,成为全球各国以及所有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同时,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这不仅推动了传统意义上的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演进,更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我国在以往智慧城市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相关部门提出在“十三五”时期,将有针对性地组织100个城市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同时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效果评价工作。2016年10月,习近平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对我国新时期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要求。

2信息智慧城市的新

“新型智慧城市”是以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为主要目标,通过体系规划、信息主导、改革创新,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国家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新型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建设实效,本质是改革创新。就是要新在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的发展理念上,较之于传统智慧城市主要体现在新目标、新思路、新原则、新内涵、新方法、新要求。

新目标:以城乡一体、人与自然一体的“绿色协调”发展为新型智慧城市的长远目标。在关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论研究中,是“着眼于解决当前城市病为主,还是着眼解决城市发展未来为主”的命题,事实上就是一个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问题,二者本质上统一的,不解决好当前城市病无以谈未来,不着眼于城市未来当前的城市病永远也无法根治。

新思路:以“创新一体化机制”为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思路就是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着力点,构建“一体化的在线服务台”、“一体化国家大数据中心”,以适应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

新内涵: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无论选择切入点和着力点在哪,互联网+政务服务、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智慧产业发展等等,都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用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最终体现在民生上,让老百姓有获得感。

新原则:以信息数据等社会资源“开放共享”为基本原则。2016年10月9日,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第36次集体学习时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国家大数据中心,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提出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实现“三融五跨”大协同,这是“开放共享”的具体体现,这将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新方法:以“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基本方法。习总书记在“419”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新的推进方法,也可以说是针对传统智慧城市“各自为阵、无序展开”的推进方法的一个根本性改变。

新要求:“安全可控”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新要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当把网络数据安全提升到国家安全、民族安全的高度来认识,与基础支撑平台、应用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检测验收,使之真正达到“安全可控”的新要求。

五大发展理念定义新型智慧城市可以概括为:以民生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准化、社会经济绿色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网络安全可控化为基本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和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为基本思路与原则,以分级分类推进和安全可控为基本方法和要求,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现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进,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新的城市高级形态。

3“六个一”的建设理念

“新型智慧城市”提出“六个一”建设理念,即“一个体系架构、一张天地一体的栅格网、一个通用功能平台、一个数据集合、一个城市运行中心、一套标准”。

一个开放的体系架构。遵循体系建设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构建开放的体系架构,通过“强化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的思想,指导各类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共性基础“一张网”。构建一张天地一体化的城市信息服务栅格网,夯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实现城市的精确感知、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惠民服务。

一个通用功能平台。构建一个通用功能平台,实施各类信息资源的调度管理和服务化封装,进而支撑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智慧化,有效管理城市基础信息资源,提高系统使用效率。

一个数据体系。建立一个开放共享的数据体系,通过对数据的规范整编和融合共用,实现并形成数据的“总和”,进而有效提高决策支持数据的生产与运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

一个高效的运行中心。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统一的运行中心,实现城市资源的汇聚共享和跨部门的协调联动,为城市高效精准管理和安全可靠运行提供支撑,更好对城市的市政设施、公共安全、生态环境、宏观经济、民生民意等状况有效掌握和管理。

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标准化是新型智慧城市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需要通过政府主导,结合各城市特色,分类规划建设内容和核心要素,建立健全涵盖“建设、改革、评价”三方面内容的标准体系。

4新型智慧城市的六个目标

建设的新型智慧城市要达到信息共享更开放、管理决策更智慧、服务民众更便捷、经济发展更聚智、社会治理更现代、城市运营更安全。

1信息共享更开放,实现城市信息资源的共融共享以及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恰当的信息满足恰当的应用。

2管理决策更智慧,有效挖掘数据内在价值,实现数据管理者对于城市运行状态和潜在问题的先知、先觉和先行。

3服务民众更便捷,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打造覆盖社会各领域的智慧生活圈实现基于智慧信息系统惠民服务的全程全诗无处不在。

4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人才技术数据体质和需求等资源的广泛会局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地新格局。

5实现政府管理扁平化和高效化逐步形成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共享成果的社会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