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上海
一
上海的松江地区有一个广富林文化遗址,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前不久有一次考古现场的电视直播,我与指挥这次发掘的考古学家宋健先生、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一起,接受了即时采访。
上海的历史一般被说成是七百年。那是指公元一二九二年,元朝设立了上海县。
这是行政地理学上的概念。按照这个概念往前推,上海地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是介乎吴、越之间的征战之地,西汉时代属海盐县,唐宋时代属华亭县。这是上海的“前史”。
但是,如果我们的目光从行政地理学拓展到人类生态学,那么,上海地区的“前史”就更早了。在被官方划来划去之前,这一带早有祖先活动的踪迹。广富林文化遗址,可以确定已有四千年历史,这就一下子把我们的时间概念拉长了。
上海这座充分近代化的城市,居然出现了这么悠远的历史背景,就像车水马龙的街市后面突然出现了巨大的山影,把人吓了一跳。这里有一种神秘的时间呼应,一定会让大艺术家们深深沉思。
但是,我们不能匆忙地把广富林遗址与现代上海直接相连。
我在传媒上已经看到不少这样的宣传。有的报刊甚至硬把考古发现中的点点滴滴说成是“上海特性”,与今天上海的发展扯在一起,真是牵强附会。
其实,广富林和今天的上海,连“远亲”都说不上。
严格说来,广富林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的人类生态,提供了一个新的佐证。它的文化意义要宏大得多,开阔得多。
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大概在八、九千年之前。中国现代考古学产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新石器时代的了解,更多地集中在黄河流域,例如陕西、河南一带的仰韶文化,甘肃的马家窑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衍伸于陕西、河南、山东的龙山文化。
为此,大家一直喜欢把黄河说成是中华文化的“母亲河”。这是对的,但并非唯一。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系统发现,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其中良渚文化倒是早在三十年代就发现了,但当时只认为是龙山文化的别支,到五十年代才定名为良渚文化。
现在我们有信心说,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址不仅丰富,而且已经可以完整地构成代代相续的系统。
据我本人的现场考察,最早的应该是我家乡余姚的田螺山文化遗址和河姆渡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比较有名,开始于七千年前;田螺山文化遗址在河姆渡东边,是近几年发掘的,比河姆渡文化遗址还早了一千年左右,大约八千年吧。
与河姆渡文化差不多时间,或稍后,浙江嘉兴一带又出现了马家浜文化。也有人认为,马家浜文化就来自于河姆渡文化,渡了一条钱塘江。
又过了一千年,马家浜文化发展为崧泽文化。那就直接出现在上海地区了,中心遗址就在现在的青浦区。时间,大约在六千年到五千五百年前之间。
崧泽文化终于又发展成了赫赫有名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在浙江杭州的余杭,时间从五千五百年前开始。正好与崧泽文化相接,延续到四千四百年前。
请看,从八千年前开始,几乎每一千年都有一种重要的文化出现,直到四千年前。长江下游的文化生态链,堪称完好。
二
良渚文化的遗址,我曾重点考察。
我一直认为,这是整个中国新石器时代最华贵生态的集中展现。除了精致的陶器和丝麻织物外,让现代人眼睛一亮的是各种精美的玉器。那些玉琮、玉璧,从造型设计到磨制雕刻技术,都达到了极高的审美等级。
由此可知,良渚社会中的上层贵族已经过着十分奢华的日子,而社会等级的划分也更明显了。这是良渚文化与它的母体崧泽文化的一个重大差别。
更重要的是,良渚文化证明,作为原始文化的核心“生活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成“精神价值”,而“精神价值”的外显方式和确认方式,是审美。
那种灵动和饱满,那种柔雅和力度,那种平衡和端庄,那种精巧和大气,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看来,仍是无法超越的经典。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什么都超越了,唯独审美无法超越。这说明,文化中高层的“精神价值”和相应的审美型态一旦出现,有可能比即时的世俗“生活方式”更稳定、更不朽。
这种感觉,我在河南安阳面对商代的青铜器、玉器的时候也产生过,而且更加强烈。因为那儿是皇家聚集,更出气象。
其实,据我所知,良渚文化的奢华在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也不是绝无仅有。例如安徽巢湖地区凌家滩文化中的水晶、玛瑙、玉器制品就都很精致。有的学者认为,为了寻求玉矿资源,这种奢华风尚从巢湖地区转移到太湖地区。良渚,以及早一点的崧泽,都属于“环太湖地区”。
但是,历史不知为何又一次出现了“黑屏期”。如此美轮美奂的良渚文化却突然崩溃了,崩溃得无影无踪。崩溃的时间,大约在四千四百年前。
在良渚文化以后,长江下游似乎进入到了一个空白时代。原来从田螺山、河姆渡、马家浜、崧泽到良渚的几千年传代系列,戛然而断。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道。
在文化史上,这是一种让人惊心动魄、屏息凝神、又哑口无言的“不知道”。
文化啊文化,你为什么来得那么完整、那么有序,又消失得那么突然?
而且,如此“来无踪去无影”的,不仅仅是远古文化。
一九五八年,上海松江农民在广富林村挖河的时候,发现一些古物。一九六一年正式进行考古发掘,被认定为良渚文化的延续。这就是说,良渚文化在崩溃之后,有一脉小小的遗留,落到了松江。
一个重大文化的依稀余音,一种在沉重的“不知道”之后的一点点“知道”,当然引人关注。
新世纪开始以来,又一次考古发掘在松江广富林地区开始。
这次考古发掘规模很大,初步结果发现,除了良渚文化的遗留,更多地看到了黄河流域龙山文化的遗迹。有一些陶器,应该来自于河南、山东、安徽的交界地带。因此,广富林遗址也就不仅仅是良渚文化的余脉了,而成了一种融合了其他文化的独立文化。
三
要分析广富林文化的性质,我们还是要从良渚文化崩溃的原因上来开始推测。
我对于良渚文化崩溃的原因,大致有三种估计。
第一种估计,是生态原因。
邻近大海的长江下游,几千年前的洪涝灾害很容易摧毁人类还很脆弱的基本生态。从河姆渡文化开始,这一带以稻作生产为主。洪涝灾害极有可能引发海水倒灌(后来钱塘江的海堤就是为了阻止海水频频倒灌而建造的)。在良渚文化时代,人们还无法对付海水倒灌所造成的颗粒无收,只得四处逃命。在九死一生之中,也可能有一部分凭借着简单的木舟,去了远方。生存的机会虽然不大,但也不能排斥有一丝可能。遗址墓葬中可提取的dna,说不定能在今后的研究中追寻出惊人的线索。
如果将来哪一年,在太平洋的某个小岛上找到了良渚文化的基因留存,大家也不必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