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章 登基

朱由俭与张皇后一左一右站立于龙床前,他深切觉得自已应该得了人格分裂症。

明明是一个跟自已完全没有瓜葛的天启皇帝,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悲伤,眼中的泪水根本就止不住,不断的向下滚落着,整个人都是晕晕沉沉,没有一点精神。

难道身体内还有一个人格正在形成?

真正的崇祯皇帝还能重新归来?

皇帝大行,早就已经准备就序的京城中一片稿素。

朱由检如同木偶一般听任着一众臣子安排着葬礼,搭建着灵堂,全身披麻带孝的在天启皇帝的灵柩前守灵。

灵堂守灵的第二天。

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三,内阁大学士黄立极、施凤来带领百官,英国公张惟贤代表武勋集团,具笺往信府第三次劝进。

一切与历史上一样,朱由俭如同提线木偶一般,在三劝三退之后,登基为大明新任皇帝,果然年号依旧为崇祯。

“陛下,钦天监已经选好明日乃是黄道吉日,陛下当入大内而君临天下,上承祖宗基业,下安黎民万姓之心!”

旧皇已去,那就不用再多表没用的忠心了,有这劲头,跪舔新皇难道他不香么?

一帮子文武官们再一次发动了“移宫案”的超能力,半拉半抬的将戴着重孝的朱由俭送入中乾殿,当众宣布了天启遗诏,宣示了崇祯皇帝继位的合法性。

然后再迫不及待的拿出早就替崇祯皇帝写好的登基诏书,宣读了崇祯皇帝的这第一道诏书,确立年号为崇祯,宣示天下。

虽然东林党人恨不得这位向来亲近文臣的皇帝立即上位,但是必须的礼节却是不能荒废的。

主要仪式原本应是在三大殿之首的皇极殿举行,但在崇祯皇帝的强烈要求下,只能改为中乾殿内。

由各衙门重点布置司设监设宝座;尚宝司设宝案,锦衣卫设云盘云盖于殿内东;鸿胪寺设表案于殿外,教坊司安排中和韶乐于丹陛两侧但这支百人乐队只设而不真正演奏。整个仪式上,他们的任务便是默默的站着,充当摆设。

新君登极乃国之大礼,当隆重举行,但处于大丧期间,又要表现出哀思,妥协之道便是既要隆重又要肃穆这支沉默的乐队便是这种妥协的代表。

另外还要在承天门上设立读案云盖,在午门外设一抬云舆至于细节的摆设不胜其繁,按下不表。

除了监督会场布置外,钱龙锡等一干被排挤到礼部的东林党官员,十分精细的组织百官以及参加大殿登基大典观礼的大小京官,连夜进行彩排演练,确保仪式流畅进行,万无一失。

翌日寅时,新君便派出四位内阁大臣,分别前往南北郊太庙社稷坛祭告。

再由新君读祝文,焚烧以告先帝,然后新君再行四拜礼,完成了受命。

当九声鞭响后,已经完全合法的成为大明第十六任皇帝的朱由俭,还有些身体僵硬的坐于龙椅之上,看着满朝文武齐齐三拜九叩参拜之时,更是身心俱震。

看着近千人齐齐朝拜的架式,那股子震憾场面,非亲身经历,绝对无法形容。

虽然东林党与皇帝表现出了共同的愿望,那便是一切就简,尽管坐上龙椅,但一切的繁文缛节全部完成之后,时间已经也到了未时二刻(下午二点多)。

尽管大家都已经饿的前心贴后背,但是刚刚换了皇帝的东林党人,还是觉得有必要先行试探一下皇帝的心思,看看他是否真的仇视阉党,心向正人君子。

朝贺完毕,不等崇祯皇帝宣布赐宴,招待文武大臣,督察院监察御史胡柄文第一个站了出来,从袖中掏出一个折子,便想要开口。

洪武十三年,罢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更置都察院。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与右都御史同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

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十三道监察御史计一百一十人,正七品。

都御史,“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十三道监察御史的职责是“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或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在内两京刷卷,巡视京营,监临乡、会试及武举,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