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38年初起,先期抵渝的国民政府即着手为日后蒋介石率军委会机构的到来,筹设办公处所。为避免日机轰炸,侍从室选中了黄山这块地方。
黄山位于市区长江南岸,为南泉山脉东段峻岭,地处南山森林绿带东端。黄山海拨高约540米,盛夏气温不超过35c,当年经海棠溪驱车,由四公里盘旋而上,距离市区约40华里。因该地群峰屏立,林木茂密,花草繁盛,素有重庆“南屏障”、“山城花冠”之誉。登山四顾,两江交汇,巴渝城垣,尽收眼底。历来是重庆川东的游览、避暑胜地。因其地产原系重庆布匹巨商黄云所建花园而得名“黄山”。
整个官邸以蒋介石办公住地云岫楼和宋美龄住宅松厅为中心,包括侍从室、医院、警卫、务等用房,共占地近400亩。
云岫楼为两楼一底的砖木结构,雄踞黄山主峰,面积321平方米。蒋的卧室在二楼右角。房间宽敞,三面安有大玻璃窗,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底层为大客室,兼作会议厅,房间置有活动板壁,可随时拆装,以调剂客厅面积增减容量,主楼侧有一木柱平房,供蒋介石礼拜基督之用。主楼顶侧建有阁楼一间,约十四平方米,室内空无一物,三面大壁皆有窗户开合。蒋时去登楼远眺,或休息散心,或离群孤处,尤其多在阴雨泥泞时来此小憩,松厅在黄山主峰东侧浅谷中,约距五百米,为中西合壁建筑。其正房为中式平房,一大二小横列三间,房前有高大宽敞的走廊供漫步。宅后松林一片,屋顶松针盖瓦。这两栋建筑,连同蒋介石亲题的“松厅”匾额,至今保存完好。
与此同时,有关军政机构,各国驻华外交使节,接腫选址建房于此。先后有美、英、苏、法、比、荷、德的使馆别墅,比邻左右,冠盖云集,盛极一时。
蒋官邸在黄山修建之初,即将黄家花园划作禁区,原住户亦迁往它处。据迁往附近的原住户张经宾回忆说:抗日战争时期,曾多次看到蒋介石外出散步,沿公路行走。同行的人多,汽车跟在后面。黄山不远的汪山,设有国民政府军事会的国际电台,蒋介石常去视察工作。有时宋美龄同行,后面有“滑杆”。黄山和汪山之间的叉路口驻有宪兵。沿途设有警卫人员,负责蒋的安全。在蒋介石到达之前15分钟,警卫人员就可得到加强警戒的通知,暗语是“高先生出来了!”
黄山官邸的安全保卫,由警卫团与侍卫队分工负责。警卫团担任官邸四周、乡镇、要塞、路口的盘查警戒,侍卫队则担任蒋在黄山的贴身警卫保护,其中又有内外任职之别。而整个官邸及其周围的警卫工作,均由侍卫长俞济时全权负责。据当地耆宿老人回忆道:蒋介石的侍从对其警卫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云岫楼
四周荆杂草平时清除一干二净,一目了然,以防意外。为了观赏,种植了一些名花名草,诸如棕竹、扁柏、腊梅、英国玫瑰。在春暖花开时,蒋介石有时出房观赏花草。蒋介石的侍官不少,大多是浙江奉化人。侍卫官的官职高低是以能否接近蒋介石为标准,听说中校以上为内侍官,少校以下为外侍官。只有给蒋介石拿皮包的沈万千一人例外,他可以跟随蒋介石行动,不受内外限制。
为了预防日机空袭,在云岫楼正北方约八百米的山头上,当年驻有防空高炮部队,近护官邸,远护市区,至今乡里老农还称该地名叫“大炮顶”。在云岫楼前约百米处的一段浅丘山脊,还凿岩取石,开了长约200米、宽25米、深15米的防空壕,以作集结卫队之用。而在云岫楼所在山头的侧后方50米山腰处,建有钢筋水泥的新式防空洞一座。该洞深入山岩腹内,有两个出口,并配有钢铁栅栏,洞里高大宽敞,路经曲折往复,设有照明及桌椅,是专供军政要员紧急避空袭之用,虽侍卫亦不能擅自入内。
黄山官邸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近五个年头,由于其地位之重要、警卫之森严、于高山密林中深藏不露,给外界一种神秘莫测之感。曾经访问过黄山的一驻华外交代表怀利·贝克描绘道“在决定着亚洲和与战的中国、支配着四亿五千万人民命运的最重要的指挥者,就住在这山中。人们并不知道这一片静静的山岳地带,已经成为指挥抗战的重要根据地。”这五年期间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从初春到深秋的漫长光景,蒋介石为避开空袭和火炉般的酷热,均以黄山官邸为其经常办公住地,故被日本情报人员视作“蒋介石的作战本部”,被驻华外交使团视作“指挥中国战区的真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