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2章 :凯旋

淮北疫情终于结束,东军有3人染病,医护队有5人染病,没有死亡和后遗症。老疫区三县共死亡472人,前期死亡363人,医护队进驻后死亡109人,后遗症121人。

灰古、时村新疫区死亡7人,后遗症2人。这证明预防措施切实有效,清瘟汤加减治疗疫病初发病人疗效显著,能够有效保护脑神经不受伤,说是特效药也不为过。

现在再也没有谁怀疑预防汤不是神医华陀的方剂了,《麻沸散》都是手抄本,各本不尽相同,而元都督看到的那本应该是华陀徒孙所抄,是最接近原著的抄本了。

太医们个个都要求元都督出让这抄本,至少拿出来翻印造福今人和后人。元锋没法变出这抄本,就是流行市上的《麻沸散》也没有,为了慌言不穿帮只有担吝啬的骂名了。

东军船队离开淮北,淮北万人空巷出来送行,河两岸站满了老百姓。这样未知异常瘟疫,若封锁起来由他自生自灭,3县20几万人还能剩下几个?那些侥幸不死的都成了傻瓜,这些县就成了傻瓜县,更别说那些逃出疫区扩大传播的危险了。

东军和医护队都很感动,全体都当了民众救命恩人。人生在世能当别人的救命恩人,那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是非常值得自豪值得炫耀的经历,让子孙景仰的功绩。

27个太医满腹怨恨而来,心里不知咒骂了元锋多少次,都是这臭赘婿胡说八道抗疫被赶到这淮北险地,说不定这把老骨头就丢在淮北了。没想到这预防汤真有用,平安渡过这心惊肉跳的抗疫,竟然把瘟疫清除了!看着这万民感恩戴德,这一趟来得值啊!

皇上的赏赐肯定少不了,史书少不了要写上一笔,天保三年夏淮北异常瘟疫众官畏惧不前,朔州东军元锋率太医某某某某抗疫,历尽艰苦三月平瘟疫定民心,万民欢腾……

怀着这喜洋洋的心情,一路接受州县官员百姓欢送,船行不一日到达了邺城,皇上让禁军侍卫出城码头迎接,各省部院都派了官员出来,太医院全体、太学生、杨愔团队,许多京城居民自己出迎,要看看抗疫英雄。京城给予抗疫英雄最高礼遇。

沈固假期已满回到了京城,他已经知道淮北圹报,非常后悔没有去淮北,白白放过了立功受赏的机会。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卖,他召集那五个军官把队伍拉起来也来迎接。

国子博士李宝鼎自愿为司仪,领着元锋这一行有功名职位的人上岸,按官职大小次序跟迎接官员见礼、寒暄,也等于跟朝廷官员认识。八品以下官员就集体作揖了事。

李宝鼎没有瞧沈固和他那些兵,他的官位也够不上单独见礼,自然没有带元锋过去的意思。这沈固在京城脸皮已经炼得很厚,你不来我就去,率领那五个军官跑步上前给元锋敬礼恬不知耻道:“东军副都督沈固病愈归队,率左营官兵迎接都督凯旋归来!”

元锋当然知道他的病,当众不好说什么,只好敷衍他:“好的,那就回营不要惊扰百姓。”

“报告都督,东军兄弟劳苦功高,风尘仆仆到这,左营请众兄弟到营盘歇息联欢可好?”

元锋想,这小子心眼挺多的,是演的那出戏呀?“这事见过皇上交差之后再说吧。”

这繁琐礼节过去,首先就是进宫面见皇上交差,别人没有随意见皇上资格,只有杨愔陪元锋随黄门侍郎进宫,禁军开道元锋一行坐车到了金马门,等待皇上召见。

一会儿小黄门出来宣见元锋和杨愔,其他人先等待。这也是正常的安排大家都有耐心。

皇帝在勤政殿等待元锋杨愔,趋步上前拜见三呼万岁。皇帝下龙椅亲自喊平身端详元锋精神身体,龙颜大悦:“元爱卿辛苦辛苦,清除瘟疫去了朕一大心病,来人,赐坐!”

“谢皇上,为臣替皇上分忧天经地义,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何言辛苦?所幸瘟疫已除微臣不辱使命,此乃皇上德感天地,皇天赐福佑我大齐,是以瘟神远遁也!”

皇上笑逐颜开,得胜不骄居功不傲,此乃真英雄也!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治民文武全才!

“元爱卿,当初朕也真怕预防汤是胡诌的,心里惴惴不安,怕白送了你的命。这本来不该是你去抗疫,那班太医没有一个是有担当的,朕不得不把你推上风口浪尖呀!”

“微臣谢皇上关爱,国家有难身为臣子靖难义不容辞,那能因身危畏首畏尾呢?”

“说得好,元爱卿,所有的大臣都像你这样想就好啦!朕的江山何愁不稳固呢!”

杨愔在一边趁机恭贺:“恭喜皇上贺喜皇上,上仰皇天好生之德,下托皇上洪福,淮北瘟疫终于荡平,还我大齐清明世界。疫区控制得法,没有波及周边,大幸事也!”

皇帝点点头,很高兴这说法,大齐肯定要比前朝魏更加清明兴盛,连瘟疫都要避让!

“是呀,淮北圹报说虽瘟疫猖獗麦子还是都收下了,不至于造成粮荒,元锋功不可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