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员们的干劲一下子高涨起来,集体劳动的热闹场面没有了,可是汹涌的劳动热情却在每个村民身上鼓胀起来。
不再需要队长敲几遍铃叫大家集合,公鸡打鸣就是他们起床的信号。
不再需要队长骂着才开始动手锄地。他们最清楚怎么样能把土地伺弄得服服贴贴。
塌墙烂院也不再看着那么令人生厌。他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有一院崭新的宽敞大房和整洁美丽的院子。
也有因为新政策而发愁的。张奶奶家因为两个儿子去当兵,搞不清楚在哪个部队,到现在几十年了也没有消息,估计活着的可能性是没有了。
最小的女儿嫁去了另外一个县,离家有好几十里路,老两口成了孤寡老人。如今年纪大了,分到手的土地怎么种呢。
老两口愁得吃不下,睡不着。他们已经在心里看见他们未来无望的日子,大家都各顾各了,有谁会帮他家种地呢?这口不好开啊!
这样的家庭无法战胜这个强大的敌人——饥饿和贫困。
正娃是不会操这个心的,他在家里舔着自己的伤口,他还为自己的日子发愁呢。忽然没有人围着他转了,他不能再呼风唤雨,不能趾高气扬,他的人生突然失去了光彩,日子过得没滋没味。
可是看看那个崇文,他连呼出的气都带着热情,骚情得很,正娃心里忿忿的,很不是味儿。
崇文已经看到张奶奶家的困难,并作出了安排:队里的牛分完后还多出两头。这两头牛给劳动力最多的俊俊家和老仝家。这两家小伙子多,让这两家和张奶奶家组成互助组,把牛分给他们。
果园是另一个难题。谁家要是要了果园,那么他家就没有地种粮食,公粮就交不了,果子的价格让村民们没信心,这些年有哪家手里有余钱来买苹果吃呢?温饱问题还没解决呢!果园推来推去没人要。
经过崇文努力劝说,李叔叔答应了继续承包,土地承包费由村民们一致商议通过,李叔叔想拉多两家关系好的村民一起承包,可是没人愿意陪他冒险。
供销社不收购了,苹果得自己卖,谁知道能卖几个苹果出去啊。
果园现在成了大包袱。不得已,李叔叔私下里和两家人签下保证书,如果赔了,他家来承担共同承包户的损失。他认为,土地分下去、市场放开之后,苹果的价格不会低于供销社的收购价。
所有的正式合同都签了字,盖上大队小队的公章。每家户主拿回自家的地契各自热火朝天地干活去了。
不用指挥,不用教育,人人知道自己应该种什么,怎么种,锄地很自觉地比在生产队的时候多了两遍,施肥也比在生产队认真多了,该埋起来的肥料决不让它见天。
用农药也小心翼翼的,比例、喷洒次数,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比照顾孩子还要体贴周到。庄稼也懂得人的心,只管呼呼呼地长。
麦收之后,家家的粮袋都满的直往外流,扎不住口。
人们有白面馒头吃了,这个味道大人们想了多少年,现在终于吃上了!
麦收后的那个端午节,家家炸起了多年没吃过的油条,糖糕,人人吃得满嘴流糖,娃娃们高兴得端着糖糕碗到处走到处炫耀。
有的人吃得积了食,接下来几天都吃不下饭去,那一肚子糖和油够他们消化几天的了。
集市也热闹起来,乡上镇上的赶集日总是人山人海,人们再也不用担心拿去卖的鸡蛋,筐子,篓子,粮食,点心之类的被没收,醪糟鸡蛋、镜糕和肉夹馍是最受欢迎的,人们在集市上吃了,再给家人带回去一些。
秋收之后,有人家发现自家的房子不够用了,粮食堆到了睡觉的屋里来了。特别是李叔叔家的苹果,获得大丰收之后,除了购销社收购一部分,其余拿到集上卖的价钱还更好。家里堆着小山一样的苹果。
很多人眼馋地问李叔叔:“叔,今年苹果卖了多少钱啊?”
李叔叔总是谦虚地说:“没多少,没多少。”可是他眉梢的喜气是藏不住的,嘴角的笑也关不住,加上脸上的红光,他的脸,他的眉,他的嘴一起出卖了他的心。畅快呀!他忍不住想开怀大笑。
才两年,他家的草房就扒了,和另外两家搭档一起,各自盖了五间大瓦房。
邻居们纷纷猜测,这李老汉家到底赚了多少钱,肯定比他们的粮食要赚钱得多,盖完房还剩下不少呢。
按照砖头、瓦片和檩条、大梁的价格和用量,以及各种辅料的价格,他们算出了一个不敢相信的惊人的数字!
还有老实巴交的金贵家。金贵和香嫂两口子额外承包了队上在的黄河滩的十亩地,种上了西瓜和黄豆,奶奶的,累是挺累,可是三四年后也盖了三间大瓦房。房子没有李叔叔家阔气,可是比起村里的破草房可是好太多了,不能不让人眼红。
于是,愿意承包土地的人多了起来,村里的草房一年一年地减少,逐渐被大瓦房取代。从房子上就能看出来谁家富谁家穷。穷的家往往是被人看不起的,除了家里没有劳动力或者家里长期有病人的,就是懒人了。
小村人生活水平的层次明显拉开了,房子是最大的门脸儿,必须为房子而奋斗!
很多人拿出那曾经的可怕的吃苦精神,月亮明亮的夜晚也有人在地里劳动、大年初一在地里干活的人更多。
只要有一个人带头,其余人都会跟着学样儿。大家比赛一样地干。要是有哪个懒汉在大年初一睡懒觉,准被媳妇严厉地叨叨一顿,然后夫妻一起扛着工具下地干活去了。
得争分夺秒啊!不能比别人落后太多!
与此同时,串门子说闲话的人少了,打牌玩麻将的人少了,这些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劳动就是最好的娱乐。
人和人之间仿佛都有了自己的秘密,每天傍晚回村的路上都能听到人们互相询问的声音:“今儿个锄了多少地啊?”“上了多少肥料了?”“种了几亩麦子了?”“今年收了几袋子包谷?”“你种那些牡丹干啥用啊?哦,卖药材啊!啥价钱?卖了多少斤?”
攀比的同时从心里拿出自己的数字比较着,或羡慕,或惭愧,然后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一定要赶上,一定要超越!
村民们有事谁也不会想着去找支书正娃,都去找村长崇文,他手里不再有什么实际工作可做,这让正娃很没面子,很不服气。
他老在心里和崇文较着劲,他盼望着队上出点什么事,好把这潭水搅浑了,最好能有灾难性的混乱发生,好把崇文从村长的位子上拉下来。
只要用点心,只要耐心等待,机会总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