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274郑成功二次伐江东,沈寿民落发天童寺

“贤婿快马先行,前往舟山,持本钦差手谕,监军定海水师,准备迎战。”

“小婿领命。”

洪承畴又对李率泰道:“总督大人,你我也尽快北上,赶赴浙江,亲自督战。”

“下官这就安排车马。”李率泰道。

洪承畴、李率泰等人火速赶往杭州府,调度定海水师参战,按说郑成功走水路,快于陆路,偏逢这年夏天,海上风雨大作,逆风海航,十分不顺。

水路风雨交加,到是让走陆路的洪承畴、李率泰先到一步。这一晚来到杭州城外的太白山,此处见有一寺庙,名曰天童寺。

小雨蒙蒙,依稀不止,洪承畴打着一把竹伞来到寺内,独步庭院,总督李率泰从寺外快步走了过来,说道:“洪阁学,舟山急报,令婿曾为升已经调集水师,即日出海。”

洪承畴点点头,又仰望苍穹,说道:“我虽未经海战,但今年入夏,雨水不断,连绵江东,大陆尚且如此,海上交战,更是险恶。”

李率泰道:“听说寺内有位妙祐和尚,精通天象,能辨阴阳,不如请他,观测一番天时?”

“哦?寺中竟有这般高人?”洪承畴转忧为喜,说道:“你我一同去拜会此人。”

“阁学请。”李率泰前面引路,与洪承畴一同去往禅房,拜见寺内高僧妙祐法师。

一看这位妙祐法师,年纪五十多岁,身着土黄色的僧袍,外罩袈裟,看到来禅房的两人均着顶戴官袍,妙祐掌施礼:“贫僧妙祐,见过二位官家。”

李率泰介绍道:“这位是当朝内阁大学士、钦差大臣洪承畴。”

妙祐道:“身侍明清两朝,戎马纵横东西,久仰久仰,快请坐下说话。”

洪承畴道:“老夫此番拜访师傅,乃为天象而来,听说法师精通天地造化,可料日月精华,故而前来求教。”

“洪阁学要问何事?”

洪承畴道:“南明残部郑成功,拒不归顺,图谋北伐,大军奔舟山方向而来。而这些日子阴雨连绵,风雷不断,不知可左右海战否?”

妙祐道:“阁学所问,贫僧已观,白羽卷云,乃海风前兆。三日之内,将海风大作,南来船只,航程凶险,福祸难测。”

一听这话,果真是要风雨大作,但郑成功是南来船只,这番占卜对郑成功不利,洪承畴悬着的心放下一半,说道:“老夫也是担心海风,与法师之意相合。今得验证,便可放心。”

问明天文状况,这时小和尚献上茶来,洪承畴问道:“法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令人钦佩。敢问法师是何出身,未落了断尘缘,皈依佛门?”

妙祐道:“贫僧本是前朝生员,因奸臣当道,未得功名,生不逢时,只得落发为僧。”

洪承畴道:“法师若有入仕之心,本官愿为举荐,我主爷顺治,既是爱才之君,更是好佛之人。”

妙祐道:“不瞒阁学,贫僧家世,只奉大明,不侍二主,恐难遂愿,只有隐居于此。”

洪承畴道:“敢问法师,俗家姓氏,又是前朝哪一大户?”

“贫僧叔伯本是前朝名将沈有容,尚有堂兄沈寿岳,效力郑成功麾下。”

“啊?那你是?”

“贫僧俗名沈寿民。”

“原来法师便是沈寿民,”洪承畴起身作揖:“失敬失敬。”

“阿弥陀佛。沈寿民已为前世,今生贫僧已是妙祐。若有海风阻断,避免战乱,也免得葬送生灵。”

叙谈一番,洪承畴、李率泰从禅房出来,看左右无人,李率泰道:“这妙祐既然是沈寿岳的堂弟,万一暗通南明,不说实话,又该如何?”

“前朝之人,出家为僧的多了,皇上拜的师傅行森和尚,便是大明刑部侍郎黎绍爵之子,改朝换代,走投无路,既不效力大清,也不愿有负大明,便只得出家,隐居于世。再说这和尚未说假话,我料也有海风,正好印证。”

李率泰道:“既然料有大海风,对南来船只不利。郑成功北伐,自然不利,无功而返,我等何不作壁上观,看他热闹。”

“不!”洪承畴道:“老夫以为,借海风之力,乃天赐良机,正好剿灭郑成功水师。”

“下官愿闻其详。”

“立刻传令,命定海水师返回大陆,躲避海风。只派二十艘轻快战船,出海迎战,把郑成功引入舟山群岛。老夫以最小伤亡,换他全军覆没。”

“阁学妙计。”总督李率泰照此良策,即刻传令下去,大清台海水师主力战船撤回大陆,只有二十艘诱饵战船,吸引南明水师。这才是:

台风将至浪欲狂,舟山雨霁云苍苍。

旌旗摇曳大洋役,鼙鼓不闻东海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