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绍看着周遭的形势,他看向北方,只见向北方望去是一片茫茫绿地。
这个景象与薛绍前世印象的吐蕃高原的地形地貌完全不同,在薛绍的印象中,吐蕃高原是一片荒原,到处是莽莽沙尘和冻土,在这片土地上罕见绿地,所以在薛绍前世的印象中,吐蕃高原是不适宜常规的农业种植的,因为这片土地上很少适合做耕地的良田,这片高原上主要牲畜是牦牛,主要农作物是青稞,水稻和麦类都是无法耕种的。
但是眼下薛绍亲眼见到这一千年前的吐蕃高原,这着实与他印象中的吐蕃高原完全不同。
只见这片高原上放眼望去全是肥沃的绿地,特别是在逻些城和娘池河谷往北的这片广袤的地带,全是一望无际的绿地。
这是因为这个时代吐蕃高原的气候湿润温暖,良好的降水和气温条件让这里的土地发展出肥沃的冻土,但是在两百年后吐蕃高原的气候再次动荡,随之又进入近千年的气候不良时期,所以到了现代社会,吐蕃高原这一望无际的大片适合耕种的绿地良田已经消失,变成荒原和冻土。
薛绍经过亲身在吐蕃高原上的生活,他觉得,吐蕃高原上适合耕种的绿地的面积应该超过一个关中平原的面积,要知道关中平原在这个时代是整个华夏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农业生产已经成熟的关中平原生产的粮食能够供给整个大唐帝国三分之一的人口。
吐蕃高原上有着这般可观的耕地良田,不怪乎吐蕃高原上会诞生吐蕃王朝这么一个能够与大唐分庭抗礼的强大帝国。
而且最让薛绍感叹的是,这一望无际的良田耕地目前都还是一片荒蛮,处于完全未开发得状态。
这般广袤的良田,完全未经开发,可以说,目前整个吐蕃高原上的土地利用面积不足五分之一。
其实大片的良田未开发,还处于荒地的状态,这样的情况在这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并不罕见。
包括华夏帝国,到这个时候,华夏帝国已经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但是华夏帝国在这个时代依然有大片的良田未经开发,包括后世整个国家最主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在这个时代还是半开发的状态,要等到南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才得到充分开发。
原因就在于,这个时代生产力落后,劳动力靠人力和畜力,开垦田地的难度大,效率低,代价大,所以开垦荒地并不容易,一片地区要开垦出来,往往需要经过数代人的接力努力。
在吐蕃高原上,要开垦田地更加不容易,而且在这片高原上,土地从荒地变成肥沃的土地,不过是近来数十年的时间,所以吐蕃人更加没有着手开发这些土地。
但是对于薛绍和安西都护府来说,开垦这些土地,让这些土地能够生产粮食,要容易得多,因为安西都护府有更先进的农作物,包括番薯、土豆等,这些根茎类农作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肥沃的土地容易耕种,对于灌溉等条件的要求不高,所以安西都护府带着这些农作物来到吐蕃高原上就可以展开耕种,而且很快就能够有所收成。
所以只要安西都护府来经略吐蕃高原,凭着唐人的勤劳和农业天赋,加上番薯、土豆能农作物,再加上先进的铁器和橡胶器具,还有四轮车等工具,安西都护府开发吐蕃高原的土地会非常高效,至少唐人开拓者在吐蕃高原上面的粮食不用担心,安西都护府不难将这片高原开发成一片富庶的地区。
只可惜,不知安西都护府是否能够实现对吐蕃高原的经略。
薛绍望着北方广袤的绿地出神,就在此时,他看见远处平原上隐隐出现一队人马。
薛绍愣愣,他看那队人马的行进,只见他们前进缓慢,队伍臃肿,还拖带着大量的辎重物事,看着不像军队。
薛绍指着那队正朝这边前来的人马,说道:看!那是什么人?
王海宾看见那个队伍,他也是惊诧,说道:我这就派人前去查探。
王海宾派出一队骑兵飞速地赶去。
薛绍看着安西军派出的队伍接近那队人马,然后,安西军的骑兵带着那队人马加速往这边开来。
薛绍露出笑容,说道:来了。这是唐人的商队。
王海宾也看明白了,惊喜道:说的是,这是唐人的商队,我们找到接应了!
只见那队人马缓缓开近,这队人马人数众多,数量大约达到三千人之众。
薛绍派出的骑兵赶回来,他们带着一名商人模样的人物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