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十二章孥子擂台

朦胧间,不断有笑声和吆喝挤进屋内,我反转身子,心里嘀咕:你们这么闹腾,吵闹我,可别吵得娘娘不能安宁,升天时分多神圣,仙班列队的神仙默默期待,布衣百姓万众一心的瞻仰,祈祷祝福只在心中静静流淌,极静的瞻望才是对娘娘的崇敬。我还想眯一会眼睛,可就一阵轻轻的敲击传来,是谁找我来了,我在这里可还没认识该串门的亲戚朋友。可那敲击声声的,不断催促。我下了床铺,披上衣裳,吱呀开了门,三个小伙伴齐齐好奇望着我,好像我是娘娘似的。

我比他们好奇,问道:“你们怎么知道阿姐住这?”

“我们在外面看,果然外面没上锁,你一定在里面。”三人齐整说道。

“为什么呀?”我捧起一把水在脸颊,揉揉眼睛,人一下清醒了。

“你先认识海涛的,我们想你刚来镇子里认识了他一家子,该是住这里才对。娘娘节日,他们通常是到闽西海港过的。”三个小伙伴比我预想的要机灵。

“这天还没亮透,你们都不睡觉吗?”我奇怪问道他们。

“海镇里娘娘升天节日比春节还隆重热闹,我们也是兴奋睡不踏实,这不早早儿找阿姐来了吗。”牛栓笑嘻嘻看着我。

“阿姐,许多商号半夜就做起买卖,大家伙想早点把事办完,好一起看看热闹。”春素和猫妹一道紧说着。

嗡,我脑袋一下大了,找银杆寻宝秤,我自认很是勤奋,可娘娘的宣召下,许多人比我还勤奋。有点惭愧了,我忙问:“那他们称重度量是怎么样的?”

牛栓撇了一下嘴巴:“那是大人的事,我们小孩不想知道,只想和阿姐打擂比试去?”当然,我不能怪他们,寻找银杆是我来这里的主要目的。

猫妹接上说道:“倒是我路过大街市,那里买卖多,许多人排队等着王秤称量,好些人还亲自迎王秤去,就是为了早点完事脱去手中的货物,可轻松在镇子上玩。许多人只信粤东第一秤的名号,许多拿了的杂杆子秤都排不上号。”

我一下精神全来了,对三个小伙伴说道:“这么早,怕是没其热闹看,要不我们也跟着看王秤去?”

小伙伴疑惑看着我,大概是问我两手空空,不做买卖,凭什么看银杆去。春素瞟了我一眼:“阿姐,集市上人山人海的,咱挤不过人家,王秤那么忙,不是谁想看就能细看的,只有那老姿娘和姿娘阿姐出来打擂,那杆子哐当在擂台敲响,几个后生兄扑上前,老姿娘抡起,划拉一下,几个后生兄扑倒,我们在台下才瞄了一眼,看得恍惚,不是很真切,平日里要想见一下都没机会。阿姐你那么关切王秤,又不做买卖,不会是专门为了王秤到镇子里来的吧?”

这句话一下戳到我心窝里了:我就是为了银杆子来的,可不能明之告诉其他人。我扮起笑脸对小伙伴说道:“对了,阿姐答应你们,就是和着你们打擂台去,听锣声喊,你们这里来了个新镇长,要连着打三天擂台呢。”

“是呀,这新镇长姓张,本地人,是考取庚子赔款的留学生,家里人敲锣打鼓的,庆祝好些天,很有面子,许多能读起私塾或是公学的小少爷都以他为榜样,家长也是拿他激励小孩。原本该留在省城做事,可看着粤东海角偏僻落后,要改造家乡,自愿返乡,刚回来任镇长的。阿姐,什么是庚子赔款?”春素疑惑问我。

我也是读过私塾的,学舍里的老先生都给我们鼓劲:考上庚子赔款留学列强各国,用洋人技术抵挡洋人的侵犯,翻身当荣人,光宗耀祖。都给东洋鬼子坏了这一切,爹娘死了,为了银杆,我的生活成了一团乱丝,不知结头在那,如何解开。一丝失落在我心头绕过,我咬紧嘴唇,瞬间放开,点点苦笑爆在嘴唇:“庚子赔款就是西方列强借口说义和拳杀了他们在中华的西方人,派八国联军进来报仇,迫使清政府赔给他们银子,最后他们口袋里摸出剩下那么一些,说是给咱各地年轻人到他们国家学习他们文化,能学了西方的文化,以后就能和他们打交道讲学问,这不就能做人上人了。”

牛栓赶紧说道:“阿姐师傅,咱就不要管什么庚子和西方鬼嚎连篇的,我看了,能在戏台擂台翻跟斗的,看着也在人群的上头显摆,明摆就是人群上头的人了。新镇长说了,比擂各级选拔都有,还从小孩先来,就是擂台上,小孩也可以上去,翻跟斗我不会,可耍鞭子我能着。你答应我们陪我们打擂台去,看着可挣个大面子,或是挣几张小票子,给我爹凑钱买牛犊子。看阿姐你还没吃早饭吧,我这就生炉子烧饭去,让你好早点带我们去。猫妹,你就淘米,我来生火。春素,你不抓几条鱼给师傅给师傅下饭呀?”

“你烧你的饭,潮汕人早餐不兴荤腥的,总是乌榄或是橄榄菜就粥的,阿姐外乡人,不会住长久,我得抓紧了学阿姐身上的学问。阿姐师傅,女子怎样才能从人群底下冲到社会面上来,像你一样自由自在?”春素呛了牛栓一下,转身朝我笑了笑问道。那种心酸和渴望的眼神,一辈子不能忘,现在还清晰留在眼前。

这真是把我问住了,没爹娘是自由自在,可活着需求就可把你抛进人群底下。我爹娘在世时候,也是考虑我能在人群中活得体面些,在人群中别给人压在底下。当人们饭后树下说着传奇侠女,好像我活着很是体面风光,不知我考虑生活本钱,心头有多大压力吗。我爹娘给我留下三个好师兄,一个给寡花拐走了,大师兄投奔红色理想了,留下二师兄勉力挣苦力钱,自己舍不得用,留着给我做找银杆资本。可钱不能留,月初可买一袋米的纸票子,到月底就只能买二两酱油了。闽西海晖一家对我的资助是爹娘留下的人脉,可资源也有用光的时候。况且我也离开他们了。自由自在不是一种追求,像是牛栓要的人上人才是你们现实的考虑。我眼睛梭巡了一下,倒是看见了他们纯真的眼神,这问题问到我心坎上,也许引起他们的共鸣。

我思量很久,答道:“可我们活着要柴米油盐,要个遮风挡雨地,有爹娘管着是一种幸福。世上绝然的自由自在是没有的。就算是无欲无求的和尚,还有寺庙规定管着,不能自由自在。我不是自由自在,心头锁链紧拽着我,有人资助我几个,那份压力也是很大呀。”

说得他们也是锁起眉头,好像一下成熟许多。猫妹边对稀粥煽扇子,边走过来,我赶忙接过碗,赶紧吃了饭,看着能借节日擂台给他们显摆,或是哪里就冒出个机会,给改变了他们人生。

我和他们来到擂台,哪里已是人山人海,人们一个劲瞅着台上,好像那里突然能冒出个金元宝。擂台还是那样装扮,是没了一副对子,那个大大的众字还在中心挂着。台上总有人走来走去,那些个戴着瓜皮帽子相互拱手作揖,对礼入座,好一阵寒暄。刚才小伙伴说得,那就是镇子上数得着的人上人了。突然一阵吆喝:“大家肃静,现在请新镇长给大家训话!”台上热烈掌声响起,台下稀稀拉拉有人鼓掌响应,从旁边出来一个时髦人,新式装扮,一身的西装革履,鼻下一撮仁丹胡子,像是我在新城政府机构做事那会,有时看见了大乾是这副打扮,只是新镇长多了一道仁丹胡子。

镇长洪亮说道:“各位乡亲父佬,兄弟姐妹,我张宏斌出外留洋几年,思乡亲切,归家了,腆任行政一员。都好些年了,家乡还那样,田间地头,老妇朝天乞怜眼神,摄人心魄;山野河溪,竹农放排号子凄厉,敲打人心,和我离家时没什么改变。时不时的,耳朵还缠绕瘟疫送人西归的苍凉嚎声。作为家乡人,我一任管事就要做变革之举,不能乡民衣不遮体,脚踩草鞋,老是匍匐天地瘟神脚下。当然改变落后就是唤起众人,齐齐动手,人心齐饶山移。就如这个擂台,我们也让它有所改变,着重留下个众字,说明号召众人奋起的迫切。兴商兴工,改善农耕,交通修路,可改变这里的将来。我们不求一夜之间就有省城、新埠的喧闹,可不能让好山好水长期沉淀。我们希望日日有所改变,众贤耆老一致推思,首先就要兴学改人。梁国师比喻咱国度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老家人亦可比喻咱镇子为少年镇,亦是同理,镇子要翻身立起,首先是人的觉悟,尤其是少年的思想,有了思想就有了人生自由,有了学识就有了进步,有了进步少年,就有了镇子的未来及国之未来。放眼望去,满目疮痍,褴褛少年,需要我们的改变。今天,我们借弹天后娘娘的兰花指,人心召集一起,先把有特长的小少年选拔出来,送进公学明堂锻造,可期未来的不远,能做撑起镇子兴业的栋梁。我和镇上耆老商议过,还是当年统一战线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设个擂台选拔少年才俊,不论出生贵贱,能有一技之长的,先保送习文,费用一概公家出和大户人赞助。话说了,名宿耆老拱手示意,那就开始了擂台比试,论道开始!”

一胡须白佬拉着孙子上台,自己朝众名宿弯腰拱手,叫孙子给他们磕头,说道:“各位老先生及镇长大人,我孙子自幼听声能诵,听到私塾里老先生读书,就能背下来,该算人才吧。孙子哎,给众贤达背个圣贤德训吧。”

那小孩扬起头,朗朗念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许多名宿捻捏下巴几根花白胡须,不住频频点头。那孩子伶俐,觉得有了鼓励,逐渐神采飞扬,朗朗读到:“《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镇长突然伸出一只手高举,打住小孩读书,问道:“孩子,你是熟读了《大学》,可知道邦畿千里和止于丘隅是什么意思吗?”

孙子有点茫然,看了看阿公和台上众位贤达,愣住了。镇长再问道:“要不,你背个九九口诀看看?”

小孩子有点慌乱,忙接口背上:“二二得四,二三得六,二四得八,二五一十,二六十一,二七十三”镇长皱起眉头,阿公尴尬拉住孙子,对台上众人叠声说道:“阿孥圣贤书没背错吧,试问哪个像他这般大孩子能背个一句或是两句出来?”

一耆老问了:“阿大,你摸摸后脑壳吧。”

老头张大嘴巴,一脸不解,下意识顺手从后脑勺摸到脖子,有点滑稽把大家逗笑了。耆老弹开几丝老鼠胡须,说道:“你小时候肯定留过辫子,那时剪辫子是什么味道?现在没有秀才了,都民国三十五年了,清朝开科都没有全考四书五经,洋务兴起,法兰西的拿破仑也上考题,你孙子能说说拿破仑是谁吗?能死背圣训却是解不开数字简单叠加,唉,老哥,有点落伍了,孙子所听到是私塾老师读书声,该上私塾去呀。”

老头有点急了:“镇长说公学不要学费,吃住有补贴,孙子能读书,私塾费用家中有点吃力,能背这么难的书不是有特质吗,特意来争取。”

镇长客气对他说:“老贤达说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兴办公学是培养镇子日后实用人才,看你着装还能撑起孙子的读书,我跟开私塾的文家商议,让你孙子减掉一点费用进去读书,之乎者也是中华精髓。老人家就为镇子兴才拓学做点贡献,把机会让给有特质没机会读书的孩子吧。”

老头拉着孙子的手,嘟嘟囔囔的发泄不满:“你们家有这样的孙子吗,有这么能背书的孩子吗?什么重视人才,假的!”拉着走了。

一个父亲带着一孩子上台来,嚷嚷:“那是镇子要西学人才了,孩子,给大人念念你所知道的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