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猛地抬头,盯住跪伏在侧的心腹嬷嬷:“去查!遍访民间异人,巫医、方士、通灵者,凡能辨‘换魂夺体’邪术之人,尽数带来!我要知道,那个躺在棺材边三年的废物,到底是不是真的回来了!”
与此同时,廊下月影微斜。
谢砚终于按捺不住,在回廊尽头拦住了正欲归房的应行之。
夜风拂动他的衣袂,眉目冷峻如刀削,眼中却翻涌着难以言喻的震动与怀疑。
“你到底是谁?”他低声质问,声音压得极低,却如寒刃出鞘。
应竹君脚步微顿,未回头,只淡淡道:“你说什么?”
“少爷不会写‘边患赋税’这种文章。”谢砚步步逼近,眸光如炬,“他最怕算数,连田亩折银都需我口述核算。可你……你竟能推演户部收支平衡之道?引桑弘羊、刘晏为据,甚至提出‘屯田卫’之设?这些,连朝中老臣都不敢轻议!”
风骤停。
应竹君缓缓转身,月光洒落在她苍白的脸颊上,映出一双深不见底的眼眸。
那里面没有慌乱,没有辩解,只有沉静如渊的了然。
她忽然轻声反问:“那你可知,他曾梦见过带兵收复北境?”
谢砚一怔。
“他说想做个‘能让百姓吃饱饭的官’。”她继续道,声音轻缓,却字字敲打人心,“不是为了风光,也不是为了权势……而是因为,他亲眼见过战乱之中,一家五口饿死在雪地里,最小的孩子手里还攥着半块冻硬的馍。”
谢砚浑身剧震。
那是他唯一一次醉酒失言,是在三年前那个寒夜,他守在应行之榻前,说起自己父母死于北境战火,全家断粮七日……而那时,病弱的少爷只是静静听着,最后说了一句:“若将来我有权力,绝不让这样的事再发生。”
这句话,从未对任何人提起。
可眼前之人,竟一字不差地说了出来。
他喉头滚动,想要开口,却发现喉咙干涩得发不出声。
月光下,他对上的是一双太过清醒的眼睛——不属于病人,不属于少年,甚至不完全属于“应行之”。
那一瞬,他忽然明白:也许这个人确实不是原来的少爷……但她所带来的东西,却是少爷生前最真实、最炽热的愿望。
应竹君没有再解释,只是轻轻拂袖,转身离去。
背影单薄,却像一座不可撼动的山。
当夜,万籁俱寂。
她回到久未踏足的闺房,褪下男子衣冠,铜镜中映出一张仍带着少女轮廓的脸。
肤色苍白,眉眼清瘦,可那双眼,早已不再是十五岁闺阁女子的懵懂天真,而是浸透了前世血泪、今生筹谋的沉静锋芒。
她取出一枚银针,指尖轻刺,一滴鲜血坠落玉佩。
青光微闪,识海深处响起冰冷而庄严的声音:
【功德+1(匡扶忠良后裔)】
【解锁区域:药王殿(初级)】
下一瞬,一股温润暖流自丹田升起,如春阳化雪,缓缓渗入四肢百骸。
积年寒疾似被无形之手拨开一角,肺腑间久违的舒畅感让她几乎轻颤。
她闭目片刻,再睁眼时,眸光更亮。
“哥,”她望着窗外漫天星河,声音极轻,却坚定如誓,“我已经开始替你活了。这一世,不会再有人踩着我们的尸骨登高。”
而在宫城深处,九王府书房烛火未熄。
封意羡负手立于窗前,手中密报墨迹未干。
他缓缓合上,唇角勾起一抹意味不明的弧度。
“应家双生子……”他低语,眸色幽深似海,“一个早夭,一个重生;一个是名存实亡的嫡长,一个是藏锋敛锐的执棋人。”
他转身踱至案前,提笔在纸页上写下三个字——
应行之
笔锋凌厉,力透纸背。
就在此刻,京城各处坊间忽有传言悄然流传:清明将至,应府宗祠张灯结彩,按祖制,嫡长子须独自诵读百年族史,并于子时献祭香火,以告先祖血脉承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