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香气弥漫,她非但未晕,反而猛地睁眼,眸中寒光一闪,随即缓缓闭目,再度沉入仙府。
【书海阁】内,万籁俱寂。
她在最后一段文章之后,提笔添上一句:
“利归天下,物阜民安;权归一家,则国必危。”
字落刹那,整篇文章如剑出鞘,锋芒毕露,震人心魄。
与此同时,识海金纹浮现:
【功德+3(匡扶治道,启迪民心)】
解锁【药王殿】高级区域——可炼制“九转还魂丹”,主治经脉枯竭、寿元将尽
她嘴角微扬,眼中却无喜色。
这一局,她赢定了。
翌日清晨,天尚未亮,国子监大门已开。
各地学子鱼贯而入,手持考牌,神色肃然。
考场之内,笔墨齐备,香炉袅袅。
学正踱步巡视,目光如炬。
人群之中,一道纤瘦身影缓步而来。
应竹君着青袍,扶额轻咳,面色苍白如雪,却脊背挺直,步伐稳健。
她接过试卷,落座提笔,墨汁滴落宣纸,无声蔓延。
监考学正不经意侧目,只见那少年执笔从容,字迹清峻如松竹,一笔一划间,竟隐隐有庙堂气象。
尤其当她写至“以工代赈、开渠养民”数句时,笔锋一顿,似有千钧之力蓄势待发。
三更鼓响,国子监考场内烛火如星。
墨香浮动,笔锋沙沙作响,似春蚕食叶,又似细雨敲窗。
众学子埋首案前,或蹙眉苦思,或奋笔疾书,唯恐落于人后。
纸页翻动间,皆是命运搏杀之声。
而位于中列第三席的应行之,却静得如同一潭深水。
他执笔的手指虽瘦削苍白,关节泛着病态青灰,但落笔稳健,字迹清峻挺拔,如松竹立雪,不折不弯。
每一划皆有章法,每一段皆藏锋芒。
学正踱步至其身后,目光落在答卷上,脚步倏然一顿。
“以工代赈、开渠养民……”他低声念出这八字,眸光微震。
此策看似平实,实则暗合近年边郡旱灾频发、流民四起之困局。
更妙的是,文中并未空谈仁政,而是详述如何征调闲丁修浚旧渠,引水灌田,既安流民,又兴水利,一举两得。
条陈清晰,预算精确,甚至列出所需工粮、器械与工期,俨然出自老吏手笔。
学正眼角抽动,心下骇然:这等务实经世之论,竟出自一个卧病十年的弱质少年?
就在此时,邻座的应文远猛然抬头,眼中怒火几欲喷薄而出。
“以工代赈”——这是他昨夜在恩师书房跪听半宿才得来的机要见解!
那老学究还特意叮嘱:“此策未录于典籍,乃吾毕生所悟,切勿外泄。”
可如今,竟被应行之堂而皇之地写入考卷,且论述更为周全!
他死死盯住应竹君侧影,见她神色淡然,唇角甚至浮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只是随手记下一桩寻常事。
她怎会知道?
一股寒意从脊背窜上头顶。
应文远指尖掐进掌心,几乎咬破舌尖才忍住未当场发作。
他忽然意识到,眼前这个素来病恹恹的兄长,或许早已不是当年任人揉捏的傀儡。
时间悄然流逝,日头西斜,钟鸣三响,收卷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