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八十九章 不和

旌节在唐代是代表着军权,节度使以旌节行使杀伐决断。行军时,中军帅帐树六纛,列旌节。大唐开疆拓土,旌节染红了多少健儿的鲜血。

元载从军数载,深知旌节背后所代表的意义。旌节一挥,无数的大唐勇士奋勇当先,死战不退。

他怎么能够允许有人拿血染的旌节,当他们耀武扬威的工具呢!

元载看到队伍前列的旌节,气不打一处来。无视和政郡主李清漪的阻止,径直拍马到杨国忠等人面前。

李清漪见自己拦不住元载,不禁后悔没力劝王韫秀前来。如果这世间上还有一个拉住元载这头倔驴,也只有她了。

杨玉璃掀开马车的帘子,看到元载怒气冲冲就过来。想着风和日丽、全族人心情都很好,不能让元载破坏了气氛。慌忙跳下车,拦住元载的去路。

“你要去干什么?”杨玉璃拦住元载。

“用不着你管。”元载拨开了她,径自往里走。

杨国忠看元载板着脸来,还以为他在为当日刁奴的事情生气,主动迎上前,呵呵笑道:“元将军不要再为虢国夫人府上的事情生气了,快随我去和她叙话,大家恩怨就算化解。”

虢国夫人昂着头,准备接受元载的道歉。

谁知元载一动不动。

杨国忠觉得奇怪,扭头看着元载。

元载道:“杨中丞持旌节在队伍前,莫非是要出巡剑南?”

杨国忠看元载脸色不善,这才反应过来。讪笑道:“非也,今日是陛下和贵妃娘娘游幸华清宫,特招我们一族随行。如此殊荣,愚兄想用旌节以壮声势而已。”

元载正欲开口。李清漪抢话道:“夫君,天色不早了。还是赶紧起程,倘若耽误时辰,陛下面前我们可吃罪不起。”

元载正在气头上,看了眼李清漪之后,有些犹豫一下,但扭头看到旌节在风中飘扬,实在是看不过去。对杨国忠怒道:“杨中丞可知旌节乃是节度使的象征,非出巡征战时,不可拿出招摇。”

杨国忠一愣,明白了。没好气道:“我乃是剑南节度使,旌节想什么时候用都可以,轮不到你说话。等你有一天成为节度使,你也可以随便用旌节。”

元载气昏头了,冷哼道:“旌节不是你耀武扬威的工具!别人用我管不着,但你用就是不行。”

“元载你别太嚣张了!”杨国忠彻底被激怒了。

“自古以来,多少皇亲国戚死于乱刃之下皆因嚣张跋扈,不知死活的缘故。杨中丞自诩聪明,反倒是糊涂至极。”

“好好好,你是聪明的人,我们是愚笨的人。我们以后就不再亲近,免得带累坏了你元将军的美誉。”

“倒也少了口舌是非,我们都干净。”

杨国忠听了,心里堵了口气。想着元载到底不是他的主要敌人,也不好当面过分翻脸,只得索性忍下这口气。翻身上马,走到队伍前列喝令大家出发。

元载目的尚未达到,一个纵身飞到队伍之前,拦住杨国忠的去路。

杨国忠见杨铣拦住去路,负气道:“我的元将军,你还想怎么样?!”

元载喝道:“把旌节撤下,我就准你们离开。”

“什么?!”杨国忠滚鞍下马,“你别得寸进尺。”

“请撤旌节!”

杨国忠一时拿元载没有办法,只得在他面前来回的踱步。想冲过去,又深知元载武功高强,他肯定会吃亏。

杨玉璃见状,喝道:“公辅不可如此,还不给我退下。耽误了我们与陛下和娘娘汇合,你吃罪不起。”

“那就去陛下面前,分辨一二。”

“哎呀!你怎么一根筋,转不过弯儿。”

杨玉璃不由得着急,万一真到了皇帝面前,以族兄杨国忠的心性,元载肯定是要吃亏的。上前一步,拦在元载身前。

四目相对,元载眼神里满是怒意。

李清漪也是无可奈何,想到杨铣不听劝。而同皇爷爷汇合的时间越来越近,内心不由得焦急万分却苦无办法,只能在原地跺脚。

这件事,早有人飞报御前。李隆基听了,才知道难怪这么久不见杨家人,对元载有些生气。区区小事,居然大动干戈,成何体统。

杨玉环并不希望杨家和元载冲突,让李林甫坐收渔翁之利,忙道:“元卿久在边关,常对人说:旌节一动,无数大唐男儿,奋勇向前。想是元卿看到杨国忠用旌节开道,不由得想起同袍,心里有些过意不去。还请陛下不要责怪元卿。”

李隆基听罢,脸上换了颜色,笑道:“元卿坦诚可爱,十分难得。传朕旨意,命杨国忠去掉旌节。还有元卿与和政郡主就不要随行,回去好好休息吧。”

名为回家休息,其实就是剥夺了元载身为人臣的荣耀。在李隆基看来,这算是一个小小的警告。只是在元载的眼中,则未必了。

宦官接旨,飞马传旨。

元载和杨国忠等人尚在僵持,接到旨意后。杨国忠再气愤也只得去掉了旌节,带杨家人去与陛下汇合。

而元载和李清漪则是打道回府,不与他们同路。

这一段插曲,弄得元载老长时间没有和杨家往来,也让李林甫暗爽。

天宝九载(公元750年)十月二十三日,东平郡王安禄山携子安庆绪入朝献捷,并向皇帝献俘八千人。

他在对奚族和契丹的战争中大获全胜,特意押这么多人到皇帝面前炫耀一番。

天宝九载十月二十三日,东平郡王安禄山携子安庆绪入朝献捷,并向皇帝献俘八千人。

皇帝大悦,赏给安禄山一座富丽堂皇的宅院。还派杨国忠在戏水河畔,迎接安禄山。

这两个人是早有勾结,皇帝派杨国忠去迎接安禄山,可谓是正中下怀。

两人一见面寒暄几句后,就切入正题。

杨国忠开门见山的问道:“当日我请郡王制造李林甫和外寇勾结的证据,不知道情况如何?”

安禄山笑道:“杨侍郎莫急,此事还需时日。不过,小王这次来,给杨侍郎带来一个礼物。”

“哦?”杨国忠原本脸色阴沉,听到有礼物瞬间变了笑脸。

安禄山轻轻一拍掌。只见一个大约四十多岁的长胡须男子,弯着腰来到两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