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三十章 五体投地的宰相们,基础改革进行中

取消不可食用鲤鱼的禁令,鼓励以捕鱼为生的渔民。

不说百姓隔三差五能吃到肉,即便一个月吃两次肉,也可以使百姓营养均衡。

农业革命不单单是这些,推进从家具改革,日用品改革,推广肥皂、牙刷、牙膏等。

改进纺织,棉纺织等等。

推进砖瓦的烧制技术,更好的房屋。

推进琉璃制品常用化等等。

农业革命是伟大的变革,哪怕是裴遵庆这种年过七旬的老人,也心潮澎湃。

恨不得自己能活到九十岁,亲眼见证农业革命的成果。

“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我们不能干等着地方上的除贱为良。再过几日,科举就会开始。今后会越来越多的文人,寒窗苦读加入科举。但学而优则仕,大部分考生会名落孙山,数以万计的文人,不能反复死学,以至于成书呆子,不事耕种。”

“国家繁荣以后,能成为官吏的文人只会是一小部分。大部分学文识字,只是充实自我,秉持礼仪,优秀者不一定要为官,可用自己的知识改变国家,一样可以出人头地。天下很大,有许多未知的地方值得探索,朕希望将那些屡试不中的文人,劝规各自乡里,成为乡学的老师,教育后代。”

李瑄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宰相们。

时代不一样了。

一定要改变文人士子读书只为求官的思想。

学而优则仕,不行就赶紧转行。

他也知道,以现在的教育水平,许多人不是学习的料子,最多是认一些字,懂一些简单的数学。

医学、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等等,只要有一部分感兴趣的优异学子加入,总会出现成绩。

李瑄会是一个引导者。

“回至尊,现几乎每一乡都有乡学,而且也有老师。就算他们想回去任教,也难有位置。”

卢奂回奏李瑄。

“多建立雕版印刷坊,提高造纸坊的产量,刊印书籍,乡学规模要逐步加大,有些人口数量众多的乡里,要并置乡学。”

“乡学即为蒙学,共五年。每一郡再置郡学,教导更高级的知识,为中学,教导多种学科,更全面去培养学生的知识,亦是五年。”

“最后在各大城市设立大学。在大学中有诸多侧重,不再局限于古代经典,以及诗文……”

李瑄向宰相们说道。

李隆基当政的时候,崇儒兴学之风大盛。开元后期,李隆基下令每一乡都要置办一乡学。

在他眼中,天下遍地文人,才为盛世。

更全面的学校体制,李瑄还无法去建立。

他先要在李隆基置办乡学的基础上,扩大乡学为蒙学,再建立中学、大学。

蒙学、中学都可以理解。

大学虽还是以儒家为主,但将众多学科列入。

律学、书学、诗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等。

这是当前长安的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的学科。

但这种学科非常不具体,贵贱不一。跟后世的学科是两种概念。

比如,弘文馆、崇文馆属贵族学校,专收皇帝、皇太后、皇后的亲属和宰相等高级官员的儿子,名额一共五十名。

能入两馆者,全靠血脉加持。

国子学收文武三品以上高级官员的子孙,限三百名。

太学收文武五品以上中级官员的子孙,限五百名。

四门学收文武七品以上低级官员的儿子,限五百名,又收地方庶民中俊秀青年,限八百名。

这些学校,等级越高,名额越少,等级低些,名额渐次增多。

这种家天下的思想,一定要摒弃,纯粹扼杀潜在天才。

因为许多贵族后代,都是废物,即便有幸进入弘文馆,也是朽木不可雕也。

看看杨国忠当宰相的那里面,凡进士科状元及第者,多半是姓杨的。

自己的儿子大字不识几个,竟然差点被点为状元。

从今以后,长安的学院,要逐步在长安、洛阳设为大学,重新分配学科,并加入新的学科。

不可能使贵族没有优势,但会压缩贵族子弟名额,并进行考试。每一个学校都会扩大人数,以郡学最优异的学生,进入长安、洛阳的大学。

包括济生堂,可以改为济生堂大学。

郡的济生堂改为济生堂大学某某附属学院。

制度化,一体化。

五位宰相听到李瑄的描述,都觉得任重而道远。

他们都知道李瑄在标定儒家思想的时候,又非常在意天文地理数学等学科。

又极为重视法律、医学、工匠、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