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无长物,如何战斗?
所以,再替李开芳辩解诈降就没有任何意义,他不是诈降,而是真的投降了。
痛不痛苦?自然的事,不是战到弹尽粮绝,孰愿走这条路!
除了未带武器的李开芳及俩卫兵,其他人均被现场绑缚,以示清军战胜。
不过,李开芳及俩卫兵被延至大营,同僧王见面,僧王营帐内武将环立,王爷兀坐堂上。
李开芳同俩卫兵单腿跪立,一通鸟语@%&过去,即兀自起立,度到桌前坐下,请求吃饭。
他的打扮,以及俩卫兵的打扮,都是花花绿绿的,引起僧格林沁的好奇心,视其为娈童者,竟一语不发,直接宣布开饭。
吃过这餐饭后,李开芳及俩卫兵被单独收押,第二天卫兵也被绑缚。
第三天,6月3日,李开芳被锁枷槛,押赴北京。
同被押赴的北伐军战将,有:黄懿端、谢金生、李天佑、谭有桂、韦名傅、曹得相6人。
其余100多将士,当即被杀害在冯官屯外壕边,一个不留。
曾经威震京师的天军北伐,至1855年6月1日彻底战败,放下了武器。
僧格林沁终于实现了活捉李开芳的心愿,李开芳一路上绝食,槛送官员屡次婉劝,均拒不食。
直到6月11日,天历五年五月初五,清历咸五年四月二十七,在北京被处死。
李开芳、黄懿端、谢金生、李天佑、谭有桂、韦名傅、曹得相,七人全部被凌迟。
俩俩同刑,首先就是李开芳、黄恣端。
李开芳一言不发,任刽子手绑在刑柱上,但绑到黄懿端时,黄突然飞起两脚,将刽子手踢死2个!
吃刽子手这碗饭的,最讲职业道德,根本不防备,所以有此大难。
再上两人,又被踢伤。
行刑队只好从后面一哄而上,把黄懿端扑倒在地,再绑上刑柱。
据说,刑场当时,万头攒动,黄懿端还高声对伸长了脖子的观众说——自出天京,所向无敌,清妖不堪一击,灭亡就在眼前。
当然,这只是临场大话了。
刽子手把李开芳和黄懿端寸磔,一点点剐死,他俩都昂首扬眉,怒目四顾,紧咬牙关,一声不吭。
为后面的谢李谭韦曹五人树立了榜样,他们从头到尾,也都表现出了蔑视死亡的英雄气概。
李开芳,天国地官正丞相,死年44岁,广西玉林州武缘人,今属南宁市武鸣区两江镇大李屯。
七人骨灰被撒在长安大街上。
这是天朝凌迟的第三批天国人物:
1洪大全焦晃;
2林凤祥等;
3李开芳、黄懿端、谢金生、李天佑、谭有桂、韦名傅、曹得相。
他们的骨灰,也都撒在长安大街上。
此后,天国被俘人物就不用再送帝都来凌迟了,北伐军的覆灭,已完全解开了咸大爷的心结,顿时开心畅快多了!
后来过了8年,天历癸开十三年,太平天国幼天王叙功,追封李开芳为靖王,由其子李永保在南京袭爵。
李开芳留有供词,原文不长,就恕不照抄了,其史料价值有助于我等了解他眼中的天国人事,交代有——
1、天国官职六大丞相,即天官正副丞秦日纲、林凤祥,地官他、陈承瑢,春丞胡以晃、吉文元,“其余未有”,后来封的就一概不知了,包括北伐援军曾立昌为夏官又正丞相也没写。
2、天国六王中,通兵法的仅有西王萧朝贵一人,其次韦正,包括东王总军师杨秀清在内都不通兵法。
3、北伐目标只是北京附近,并不是北京,北伐军真要占领天津,再策应后来的北伐大军。
4、自己和部下,并无遁地飞天妖术,只是发现连镇包围圈不严。
5、自己之所以不投降,是因为清军不准两广人投降,只准湖广、两江以及沿途裹挟者投降,并建议应该准许两广人投降,如果这样的话,打到南京都不是什么难事。
6、清朝怀疑两江总督陆建赢不是战死,而是投敌当了长毛,李开芳说自己在南京没见到过他,不敢乱说。
可见,陆建赢死得多怨,大爷却一直耿耿于怀。
发现的李开芳供词,只是补充交代,不是正文,看来如果大爷不杀他的话,绝对可以做反征天军的军师了。
反而是,大爷严格执行祖宗家法,成就了他的天国烈士美名。
这是天朝掌握的第三份天国高层人物供词,对天国内部情况的了解,已经基本完全了,不再是当初云里雾中的感觉。
个人怀疑,李开芳在冯官屯与僧王爷一再扭计就是不承认失败,精神已经不太正常了,否则不会落得形同投降的结局。
看看曾立昌的死就知道真烈士了,林凤祥负伤在身,带着上万妇幼被俘,情有可原。
而李开芳部最后都是精兵,男兵,还一再诈降不成,被屠戮一空,甚为遗憾终生。
天军北伐,自1853年5月初开始,至1855年6月初失败,共计经历2年整,行经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山西、直隶6个省,队伍一度壮大为步骑兵5万人。
分析北伐军的失败原因,莫衷一是,各方面的原因都有,尤其是由于援军的失败而失败,更为有据。
其中,最初的想法就不明确,到底去北方要干什么?怎么干?都是一笔糊涂账。
这方面说的多了,说有策略的失误,尤其对北伐多神教的庙宇一律烧毁,给当地反清势力的印象不好,反而促进了盟友倒向清军,共同对付北伐军,这是有一定理由的。
以教立军的天军,在这方面始终未能克复自己的局限,有先天不足的因素。
其次,战略上太过疾进,总是向北钻隙,其实应停留中原一带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从怀庆战役看,河南百姓支持的力度是很大的,后期因反间谍失策才丧失了民心。
进山西,是胜保的围三缺一;
出山西,绝对是百姓的奉献。
至于直隶,离帝都就太近了,不宜建根据地,到了天津才想立足,可是天不相助,被水被严寒都阻隔了。
其实在静海,双方还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天军撤退以后就遇水呈难了!
1静海水灾三个多月,3连镇水攻十个月,5冯官镇水攻一个多月;
中间隔有:2阜城两个多月,4高唐十个月。
可以说,北伐军不是败给了清军,而是败给了水,败给了冬季,败给了自己。
这也是怀庆战役两个月的副作用,浪费了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