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山琢磨出的太平天历,在小天堂永安县城颁行后,影响就大了,在此解释一下他的这套历法,以后太平天国的事情,将采用这套天历纪年。
南王冯云山,是太平天国高层人物中,所见不多的知识分子,他牺牲后空缺了很久,后来才出现了个类似的人物——洪仁轩,来纠正这套历法的缺陷。
已知颁行天历的起点,是永安时期的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丙申、元旦、立春、礼拜三;
这一天,是清咸丰元年十二月十四日,乙未,因为中间润了八月,所以元旦就比天历了晚了十六天,干支纪年晚一天,此前的天历纪年、月日及干支,都是直接借用的清历,故相同。
这一天,是公元1852年2月3日,礼拜二,星期要晚天历一天。
历法才是自然大法,知识的根源,要明白天文地理会历算,才会误差小,长久有效。
冯云山关在牢里,暗无天日,连哪天是哪天都不清楚,怎么还可以推算历法呢?
所以,历法与具体哪天没多大关系,与不同人群的认知和需要有关系,跟语文没多大关系,与数学的关系大。
简单说来,立定历法,就是一个标准圆,如何用梯级递进关系的年月日时四级概念去分割均匀了。
扒下依附在历法上的应用类知识,历法的基本概念,只是年月日时,单纯的时间单位。
但是,这四级时间单位,却是建立在不同算法上的,得出的结果自然不同,你有你的年月日时,我有我的年月日时。
大师们便拿这一套去立四柱八字,推演人的阴阳命运,八卦世间万物。
这只说历算,年月日时的不同算法,分别以太阳、月亮的周期为准,所以历法中最早出现的是日,其次是月。
日,就是太阳,天天出现。
月,就是月亮,月月出现。
这说的,人人都懂,等于废话,但是一道坎,只知道日月含义的人或人群,就说不上什么历法了。
因为年和时,都需要较长时间的推算才能建立。
建立历法的关键,不是日月,而是其他两个时间单位,年和时,这就不简单了!
先说年或岁的概念,就是某个重要自然现象的回归,比如下雪,比如发芽,花开花落,次次如此,周而复始,是谓神迹,自然万物有主宰。
这个自然现象的周期就是年,一个周期就是一年,两个周期就是两年,对于人就是岁。
时,时间,一天的计算刻度,讲求精细准确。
如此,有完整的年月日时概念,才是基本的历法认知。不同的历法,只是采用的历算法则不同所致。
本小说记事,所涉的三种历法——
公历是西方历法,纯太阳历,阳历,一年为365天;
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纯月亮历,阴历,或称夏历,一年为365天。
冯云山立定的太平天历,是阳历,不是阴历,一年366天。
天历纪元,本来就比清历使用的阴历早1天,全年还多1天;星期礼拜比公历也早1天,全年还多1天,可见差别还是蛮大的。
一年三百六十天,是年的基本概念,但在历算上为了1回归年的准确,在12个月份的计法上有较大差别——
西方阳历采三分法,月分大、小、平,大31天、小29天、平30天,误差用闰天补救,年上很准,跟每次月圆月缺无关;
中国阴历用两分法,月分大、小,大30天、小29天,月上很准,但年上误差大,便用闰月补救,因此又称阴阳历;
太平天历也用两分法,单月大、双月小,大31天、小30天,即便年月上都有误差,均不用闰天或闰月补救,而是另行规定:每40年一修正。
冯云山讲究月分整齐,所以天历全年366日,不是奇数全年就不会圆满,天历每年多出一日来,当然是鼓鼓圆的。
但是,天历满40年的时候,年上的误差会超过1个月,实际有13个月,便破了回归年令,月令会早一个月出现,冬至就过大年了。
岭南文化,冬至大如年,不知与天历有无关系,肯定与不同的历法有关。
40年后天历怎么修正?冯云山没说,但修正法无非三种——
一、增加闰月,这是阴历常干的事;
二、每年减1日,连减40年,再从头计;
三、40年一舍月,历法不变,但要注明,否则480年后就要舍年了。
后来没到40年,洪仁轩到天京后,即着手修正天历,准备从第15年开始,用第二种减法,连减15年即可。
可见,天历很齐正,恰历法追求圆满。
历法,用纯数字记录年月日时,本来就已经可以了,就像现在的公元纪年一样——
1年12月,1、2、3、4、5、6、78910~12;
1月30日,1、2、3、4、5、6、78910~30;
1天24时,1、2、3、4、5、6、78910~24。
现代通行的公历就是这样,已经非常准确了!
但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民,至今还离不开传统农历,其实非农也一样,过元旦远没有过春节隆重过瘾,天天大吃大喝,走哪儿都是吃啊!
因为农历春节就是年,这天又是新的一年开始了,是谓一元复始。
就这意思,公历是比农历算法精准,但有卵用呀?不让您过春节,试试!
保证您比这冯云山还反天,有没有洪大天王老子来劲,就不知道了!
荒唐的是,当代某海市曾疯狂到下文取消过春节,也是然并卵。
所以,历法不仅要准,还要有用,中国自古农业立国,农民从夏朝开始用阴历来种庄稼,看天上月亮圆不圆,来决定晚上约不约会?等岁末决定全家要不要团圆下?很管用,至今都如此。
不种庄稼的商人,出现于商朝完蛋时,比夏朝晚了一千年。
其实,春节的叫法并不是历法本义,年或岁才是历法本义。
历算,年才是完整的1个基本回归周期,就像日月经天一样回归,确定为1日1月。
以数字记录的历法,仿佛简单,自然,易记,其实使用久了就会麻烦,必须连年带月一起说,才会知道是哪一天。
所以,从汉朝开始,中国传统历法出现了给年月日时立建的变化。
这就是天干地支搭配纪元的起源,称为建或者立,分别有年建、月建、日建、时建,是谓建立。
大师们给您出生年月日时立四柱八字,就这意思,您想当大师的话,首先就要学会建立,其次才是专业知识。
太平天历,完全继承了建立法,只是改动了天干地支中的几个字,避讳不好的音义而已。
十天干依旧,十二地支换了3个字:丑、卯、亥——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子好寅荣、辰巳午未、申酉戌开。
之所以换字,是因为冯云山是广东客籍人,忌讳:不好的字,丑,不好的音,卯如冇如拗,亥若害,换用反义字替代原字。
其实,这些干支用字,除了甲乙两字是本义第一第二外,并无原字本义,仅仅是用来代替数字,记录四柱而已。
给年月日时编号,建立干支纪年,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单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了,至少年建六十年内都不会重复的,是谓六十甲子,对人差不多已是一辈子。
数字与干支,相当于数字与编码、白话与文字,语言到了编密码阶段用处就有大了,这也是汉字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
年月日时四柱中,时是无形流动的,日是显著刻板的,月是变化灵动的,年也是固定回归的。
时辰12,不好掌握,唯子午易判,实际与生活关系大,与历法关系不大。
日期1天,好掌握,是谓晨昏,是历法的基础。
月份12,不好掌握,是谓正朔,是历法完善的标志。假如您定的历法,正分时,日月在天上都是偏的,水平就堪忧了!
年度1,征候冬夏对立,4季分明,实际周而复始,历法的基本单位、完善的标志。
太平天历的四柱干支,直接继承清朝农历,故意提前一位标注。
再就是说说,其他依附在历法上的应用类算法,不是历法本身,但与生活关系很大。
首先,是星期28宿,其实是教历,供教徒们使用,冯云山把每周星期都标进天历中,是与清历最大的不同,与公历最大的相同,虽然星期也比公历早了一天。
天国的天军天民,绝大多数是拜上帝教徒,每饭必拜,每日必拜,每周一大礼拜,使用天历是很方便的。
天历上的28宿名,只改了一个字,鬼换成了魁——
危室壁奎牛女虚,毕觜参井娄胃昂。
张翼轸角魁柳星,心尾箕斗亢氐房。
这是天历上的28宿,按礼拜1234567的排列,每逢句尾虚、昂、星、房日即礼拜日,对天国军民礼拜上帝来说,方便快捷,必不可少。
其次,是农业必须的二十四节气,分别在月初和月中,本是阴历所有,并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致阴历被称为农历。
天历也全盘吸收,全部标齐,名称只改了一个字,清明的清换成菁,菁明,为避东王杨秀清的名字——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菁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当然,由于历法不同,实际并不在同一天,天历要早些,农历要晚些。
二十四节气的建立,是在四分全年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基础上的再细分,有利于农事的播种和收成。
公历只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季的中分点,没有其他的二十个节气。
后期天历在二十四节气基础上,又注明多种庄稼的栽种日,当然已不是冯云山所为了。
罗玺纲大师,以此说明天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结合当时的生产情况和粮食的奇缺,不禁令人唏嘘,良好的愿望不但未变成现实,反而赤地千里,饿殍遍地,这就与天历不误农时无关了。
而与战争的策略正相关,是谓人祸。
此外,天历剔除了依附在农历上的八卦系统、兴废宜忌,作为天国天军使用的历法,算是去掉了束缚思想和手脚的枷锁和绳索。
不论怎么说,太平天历都开创了天国新纪元,是一种新的家国模式,东王冯云山的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