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444章 天文禁忌

天国科举,并非一律录取,也有不录取的,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即是——

1、其文与策论不满三百字者;2、题目写错、抬头写错者;

3、误写避讳字而不合天情者;4、真草不完及字迹两样者;

5、乌卷、留白及烧损文卷者;6、卷内未盖“真道图记”者。

因此有人断言,只要不反对天国,试卷中无讥讽天国词句,不错写避讳字,除不完卷者皆可取进,非常容易。

趁机说说,天国文章都有哪些忌讳,上举6点都是。

1、对策、申论,天国的大块文章,得洋洋大观才是,崇尚与当今略同。

2、题目,抬头两不错,不是说抄错,而是指,题目立论、抬头称呼不得有误,相当于观点正确,态度端正,绝对不能颠倒。

天国神文多,神教至上,可以理解。

至于抬头称呼,天国是严格区分的,何况不同的王试,自己参加哪个王试,作为读书人总不会弄错吧?否则张冠李戴,呼错万千岁,都要逆鳞挨板的。

试举一例,《太平礼制》1851年初版规定,天东南西北翼六王的妻称王娘,子称殿下,女称金,仿佛容易,其实前后都有缀,得详尽。

王世子,称幼主万岁,

第三子,称王三殿下千岁,

第四子,王四殿下千岁……

第六子至百子千子,皆仿此类推;

王长女称长王金,第二女称二天金……第五女至百女千女,皆仿此类推。

这还只是洪天王家的,长子长女特殊,王子副千岁,天金不副,到东南西北翼五王子女可仿称,长东殿千岁、二东金,长西殿千岁、二西金等,如此类推。

到1852年再版有改动,主要是王号提前,序号推后,如东长殿、西长金、南二金,其他照旧。

师帅至两司马,皆称善人,如师帅善人、旅帅善人,以下类推。

丞相子至军帅子,皆称公子,但公子有别,如丞公子、检公子、指公子、将公子、侍公子、卫公子。

总制子称总公子,师帅子至两司马子,皆称将子,如师将子、旅将子,类推;

丞相女至军帅女,皆称玉,如丞玉、检玉,类推;师帅女至两司马女,皆称雪,如师雪、旅雪,类推。

3、避讳字多了,不胜列举,如一大堆王子,让天国王姓人只有改姓汪或旺,后期封王实在太多,连王字都变成了上小下王,不仅不荣耀,还被视为侮辱。

天国公文奏章,杜绝文言,无论古文、骈文,采用白话行文,尚直白,忌浮艳,有四种标点符号:,。|||,跟咱们没得比。

这方面,完全可以单写一部天国语文专著,不多说。

以上举例,之所以如此详略不当,主要是读书人语言文字点到即可,而王族、职官、军官系列称呼,关系到秘书入门,得背。

这一直是秘书的基本功,核心课,现代人名简单了,以前还有字号,一人相当于现代三人,从当秘书的第一天起,就得横竖背下来,供主任用在点子上,不可以错误,被视为苦差,入门秘书第一道坎。

n多人以为自己文笔好,可以当秘书,以为是小文青的菜园子呢,更有甚者吹牛逼,说老子给大爷写稿都署名的!

只能说,活腻了,都是可以的。古今中外,秘书概莫如此。

天国开科,如此取士,不久就传到了曾冠军的耳朵里,天朝第一卫道士立即大发感慨,沉痛非议——

“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別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所以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安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耶?”

当然,这还是为了他自己多拉几个读书人扩军而已,他哭的这些个道道,经史子集,现代读书人闻所未闻,岂不是活得更好?啥都有!

否则,难免读得死去活来,再出几个洪天王啥的。

但是,曾道士确实道出了天国科举的不足,既然全部否定天朝旧经学,也不该考这些天国新神学,到底该考些啥么?

要是依在下说来——

策论两题,至少有一题应在军事范畴,才能说得上选拔国才,什么诗不诗学的,大唐都那个鸟样,李杜都在流浪,天国天天都在打仗,还是拉倒了吧!

养噫啊呀的人,连天朝都不干,得啃四书五经才算,不说出个道道来休想吃饭。

其实,大家也已知道,本小说写过几个无进士出身的这类军事奇才——

如鸦片战争中奕经的总军师臧纡青先生,他此时正在安徽袁甲三军中镇压捻军;

首战长沙时的张亮基总军师左宗棠先生,此时正在骆炳章幕府中出谋划策。

像这类军事人才,天朝都临时聘用,天国更应开科录取,都打了三年了,还在那一味念经,听好话,就太牛逼了!

在战争环境下,养诗人不如养修辞学家,养修辞学家不如养军事学者。天国科举真的是乏善可陈,有的人断言天国如此取士,直接导致了自己的覆灭,是有些道理,但说得太笼统了。

天国科举,直接浪费了做大自己的一次次机会,再如何写诗修辞都没有用的!

三年后,因天京事变,东、北、翼三试相继停开,仅天试照常进行,一年四试制度正式取消。

1857年翼王出走后,翼试却未停止,只是换了地方而已,石达开及麾下在福建汀州、江西抚州都举行过翼试。

天国后期,干王洪仁玕颁布《钦定士阶条例》,科举考试也由一年制改为了三年制,与天朝相同了。

但不久天国即覆,“省试、京试俱三年一次”成为一纸空文。

天国开科,应者寥寥,取士众多,据专家统计,太平天国14年,共产生22名状元,有名有姓的状元多达15人,分别是:

武立勋、杨朝福、吴容宽、刘闼忠、朱世杰,

乔彦才、叶春元、刘盛培、范朴园、沈抡元,

吴镇坤、傅善祥、汪顺祥、陆培英、徐首长。

天国出身举子多出任文职,佐理文案、草拟文书或掌教考选,任阅文官、磨勘官。

几乎无人出任一方大员,担一方重任,更没有人统率军队,执掌兵权,甚至也没出现奸宄与叛徒,说明选拔的人才根本没有得到重用。

以上15位状元,据说表现都非常一般,有生平资料的仅10人,以刘继盛亦名刘闼忠较为显赫。

闼即达,讳翼王的天国字,1861年署衔为“开国勋臣、昱天安、干殿文正总提”,算天国高级官员,竟然贡献寥寥。

其次为陈某,署“某天安、浙江乡试正提考官”。

其实,1853年天试状元武立勋,后来担任安徽乡试提考,一题“真命天子福命将”,二题旋被检举出自五经,被降为武卒。

可见天王开科,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与后来洋务方针恰好相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