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
子之题者,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猢狲乃猿猴,而‘行
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此不过一时故作狡狯耳。又正反合之
说,当时唯冯友兰君一人能通解者。”
套用“红学”的术语说,出题的经过和命题的用意,等等,都是属于“外
学”范围,虽有助于对这副对联的了解,但评论一副对联是否工整,则必
须看对联本身。何况陈寅恪先生这段话可能还有“隐喻”呢。我在介绍何
先生的大文之后,再试试提出我的看法。
我认为对“孙行者”,对得最好的是“祖冲之”。“祖”“孙”相对,
天造地设。何宝星先生则认为以“胡适之”对“孙行者”,才是天造地设
的佳对。下面是他的《是祖冲之还是胡适之》一文的最后三段文字:
至于梁羽生先生所说“孙”对“胡”欠工整,大概是因为梁先生不知陈
寅恪原意在“猢狲”,正如“卢”对“韩”原意在“韩卢”也。
若论平仄,有道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清”,若以“祖冲之”对“孙
行者”,则第二字均为平声,不合韵律,而“胡适之”的“适”字恰为仄
声,何“不工”之有?
因此,笔者以为,“孙行者”对以“胡适之”,实为天造地设的佳对,
其所以至今脍炙人口,并不仅因为胡适之是当时全国皆知的名人。无论是
“祖冲之”或者“王引之”从意义音韵上讲都不及也,不知梁羽生先生以
为如何?
在这三段文字中,真正“评联”的部分只是第二段的七十多个字,而且
也只仅是谈“韵律”方面。至于第一段所谈的陈寅恪“原意”,则是不能
作为依据评论“工”与“不工”的。这是属于意义方面,“工”与“不工”
则主要是属于“技术性”的。而在韵律方面,我也不能同意何先生的见解。
下面我将答复何先生的问题,并尽我可能,提出对“胡”“孙”一联比较
全面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