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一十三章 军工企业迁建重庆

战前中国的兵器军事工业均集中于宁、沪、津少数城市。鉴于抗战爆发后的紧迫形势,国民政府从1937年8月着手调整布局,提出以西南为大后方重点,决定沿海沿江军工企业在西南后方进行迁建和扩建。“八一三”事变后,明确内迁军事工业的60%迁往四川。

1938年2月7日,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俞大维等奉蒋介石令,“汉阳钢铁厂应择要迁移,并限三月底迁移完毕为要”,并由资源委员会与兵工署组成”钢铁厂迁建委员会”。兵工厂制造司司长杨继曾任主任委员,上海炼钢厂厂长张连科、资源委员会矿业处处长杨公兆、电业处处长恽震、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程义法等为委员。钢迁会成立之初,曾暂借移地汉阳的上海炼钢厂办公,其主要工作是组织分散在鄂、湘、港等各地之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汉阳钢铁厂、大冶铁厂、上海炼钢厂、六河沟铁厂,等大型军工厂的拆迁。

为了及时开展工作,钢迁会充实了组织机构。委员会下设总务、炼铁、炼钢、轧钢、动力、建筑、运输、会计八股,并成立綦江铁矿、南桐煤矿两个筹备处。1939年9月,增设綦江水道运输管理处。1940年,第三兵工厂(即上海炼钢厂)合并该会,组织机构作了相应改变,委员会下设总务办公厅、专员室、工务处、建筑工程处、会计处、员工福利处、购料委员会、稽查组、警卫队等单位,下属七个制造所及两矿,即一所(水电),二所(炼铁),三所(炼钢),四所(轧钢),五所(炼焦),六所(耐火材料),七所(机械加工),南桐煤矿,綦江铁矿,綦江水道运输管理处。1942年3月,又筹办两矿联络铁路工程处,大建分厂筹备处。因冶炼钢铁需用锰铁,同年12月成立遵义锰矿。

1938年3月26日,奉军工署令,钢迁会派委员黄显淇到重庆,对长注两岸进行调查,选择建厂地址。同年4月27日,迁建委员会确定了选址三原则:(1)为运输方便及建厂迅速,须在长江两岸;(2)为必要时拟借重庆之电力,离城亦不宜太远;(3)厂区至少需1000亩平地。为解决供水困难,离供水位不宜过高。经考察后,5月21日开会决定,厂址设在大渡口。据钢迁会建设计划任务书载厂选定后,征用土地3336亩。7月,钢迁会临时办公处“晴川院”建成;大渡口和两矿同时着手建设。按资概算为法币1000万元。交承包商总承建。

蒋介石还批了钢迁会的办事大纲:(一)谋求工作能迅速开展,能单独行文对外;(二)会计独立支付;(三)职员由该会任用,分报资源委员会,兵工署备案;(四)日常工作按月份呈报。

钢迁会立即组织鄂,湘,沪,港各地水利、路道、矿山、冶炼、兵工、机械等技术专家及技术人员,参加拆卸原设备及迁建大渡口新址的工程建设。

拆卸工作自1938年3月开始,至10月21日武汉撤守为止,有以下六项计划:1拆卸汉阳铁厂250吨及100吨炼铁炉、机件炉之一部分,六河沟铁厂100吨炼铁炉一座。2拆卸汉阳厂30吨马丁炉二座,35吨及50吨高架起重机各两部及铸锭用模等工模具设备。3拆卸汉阳厂轧钢机,钢板机,钢条机与所有附属设备。4拆卸汉阳、大冶工厂动力机器及交流发电机三座等动力配套设备。5拆卸汉阳、大冶二厂内所有机器修理厂,翻砂厂,打铁厂,锅炉厂等机器设备及工具。6拆卸汉阳,大冶二厂之路轨道及各种车辆与修理机车之各项工具。

以上设备由汉阳、汉口、家矶、大冶、岳州、监利、长沙、香港等处分途迁运共56189吨。其中属钢迁会及綦江铁矿、南桐铁矿的共37252吨,沿途因战争损失和空炸毁的有2745吨。

运输工作由运输股负责,下设办事组三个。第一组管理汉阳铁厂内外一切运输及有关各项技术事宜;第二组管理由汉至川新厂址沿途船舶运输及水道技术各项事宜;第三组管理新厂内外一切运输事宜。

为确保入川迁渝运输工作的完成,先后征雇运输工具计有海轮11艘,铁驳4艘,拖轮17艘,木驳船280只,板木船7千余只。此外,还陆续由汉宜,宜渝两段之商轮附带运输。战局甚紧,船员冒死上行,沿途分囤三斗坪、庙河、巴东、巫山、奉节、万县、涪陵、九龙等处。经数次转运,始达大渡口新厂址。

与此同时,钢迁会主要生产所、矿的建设也渐入正轨。

一所:发电厂建设。1938年3月8日开始,拆迁汉阳钢铁厂400瓩交流机四座,大小直流马达200余只;从大冶厂拆迁交流1500瓩发电机两座,锅炉四座,交流高低压大小马达30余只。1940年2月,2000瓩直流临时发电机开始供电。1941年7月,两部1500瓩交流发电机安装发电。

二所:炼铁工程。原定拆卸汉阳铁厂250吨高炉一座,后因原料供应不足,改购六河沟厂100吨高炉一座及其配件,火砖等。该设备已陈旧,运输途中亦受严重损坏。自1938年5月至8月,全部运出机铁件1400吨,火砖2000吨。1938年10月工程动工,1941年5月完工,同年11月9日开炉出铁。为早日出铁,还临时决定新建一座20吨高炉,择址于成渝铁路路基旁,1938年12月始动工,1940年3月2日出铁。

三所:炼钢工程。汉阳钢铁厂拆卸30吨平炉四座,煤气炉六座,白云石炉三座及盛钢桶、钢锭模、铸锭车等,可日产钢75至225吨。1939年3月开工,1942年6月10日第一座平炉竣工,7月7日出钢。同年10月18日,3吨电炉开始炼钢。

四所:轧钢工程。分为钢条厂,钢轨钢板厂。钢条厂:设备拆自汉阳钢铁厂,拆迁时已锈蚀,零件散失不全,计运出725吨,实运到687吨。迁运中遗失重要机件400匹马力蒸汽轮机大飞轮一件。1938年秋开始工程建设,1940年春遭日机轰炸,未完工的厂房损失甚大。1940年夏,厂房完工。开始设备安装。同时,由第二十四兵工厂赶制大飞轮,于同年底安装完工试车。1942年1月开工生产,7月开始试轧8公斤轻轨。该厂月生产能为300至350吨。钢轨钢板厂:设备主要来自汉阳钢铁厂原钢轨、钢材及钢板各分厂。共运出钢轨钢材厂的6400匹马力机,钢板厂的8000匹马力机等设备。运输途中,在宜昌封锁线下游遗失重约35吨飞轮轴件。故将两厂合并,命名为钢轨钢板厂,钢板厂共拆出设备840吨,实运到770吨;钢轨厂拆出设备2438吨,实运到2403吨。1940年春动工建厂,1943年11月开始安装设备,1944年4月中旬完工试车,10月正式生产钢板。

五所:炼焦工程。设有炼焦炉五室,洗煤机两部,副产品装置一套及全部附属设备。1940年9月开始筹办,1941年8月中旬大致竣工。同年9月被炸,次年3月重建。

六所:耐火材料工程。1939年4月开始建设,主要设备有烘干炉,石英灼炉各一座,烘坯房两间,碎料机一部,轮磨机,筛机,混合机,捏合机各两部,压砖机一部,圆窑,方各两壁,试验室一处,马费尔窑一座。同年底烧制耐火砖成功,1942年2月试制硅砖成功。

七所:原为上海炼钢厂之一部,主要有铸造部、机修部、锻造部、以生产锉刀,五金用品、兵工器材为主要业务。

八所:有厂外运输课及厂内运输课。从江口至大渡口50公里,从重庆至大渡口14公里,由厂外运输课负责运输。江口至大渡口以运输煤炭及铁矿石为主;重庆至大渡口以运输外购及调拨各种器材为主。厂内材料的起卸业务,由厂内运输课负责。两课主要有:大小货轮4艘,木船58只,铁驳7只,吊车5台,机车4台,高边车22辆,平车4辆,低边车数辆,跳船5只,木趸船1只,码头6处,每月平均运量,厂外5000吨,厂内20000吨。

上述矿所在拆迁和建设过程中,遭到日机数次轰炸,钢迁会正是在艰难岁月里保存而发展起来的。

中国战时钢铁企业在漫长的拆迁、重建及复工扩建过程中逐渐在后方形了一批设备完整,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的重型军工企业。就抗战大后方钢铁工业设备而论,其主要部分均建造在陪都重庆一地。如炼铁方面之最大设备,为大渡口钢铁厂的100吨炼铁炉,其次为云南钢铁厂之50吨炉,第三、第四也是设于重庆的中国兴业公司的30吨炉和资渝钢铁厂的20吨炉。平炉炼钢方面,最大设备为威远电化冶炼厂的15吨平炉,第二位的则是大渡口钢铁厂和兵工署第二十四厂及中国兴业公司的10吨平炉,而上述三厂均设于重庆。在电炉炼钢方面,大渡口钢铁厂及二十四兵工厂的三吨碱性电炉,中国兴业公司,渝鑫钢铁厂的一吨电炉,占了绝大成分。在轧制钢材的设备方面,其最大型号是大渡口钢铁厂的30吋钢轨轧机,当年即可轧制35磅至85磅的钢轨,该厂拥有的30吋钢板机,能轧制四呎宽,八呎长的军民用钢板。

上述一切,几乎改写了重庆及四川钢铁冶金工业近乎空白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