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二十一章 蒋介石力主太平洋防卫

1939年2月10日拂晓,日军台湾混成旅在海空军掩护下突然在海南岛北部登陆,当时,日军解释为加强对中国之封锁,断绝我国由雷州半岛与安南当面之武器输入,但是,蒋介石立即意识到日本侵占海南岛的真实意图绝不限于侵华战争本身,而是日本“南进政策”的出发点。蒋介石当天的日记中写到:“敌军今晨在琼州海口登陆,声明占领该岛,此为开战以来对英法美最大之威胁,此后各线战局必将急转直下,日寇狂妄,盖已决心向民主世界开战矣!”

海南岛陷落的第二天,蒋介石便在重庆向外国新闻记者发表谈话,指出:“海南岛日军登陆问题,吾人应就远东海洋整个局势上观察,乃可认识其意义与影响之重大,盖海南岛在东亚为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战略上主要之重心,敌军若占领该岛,…实为完全控制太平洋海权之发韧。该岛若归日军掌握,则日本海军向西可由印度洋以窥地中海,而在东面,即可以断绝新加坡、夏威夷岛、珍珠港英美海军根据地之联络。”蒋介石一针见血地指出:“此不仅为中日新争开始以来第一件最大事件,实为三十年来太平洋局势改变之唯一关键,即日军之进窥海南岛等于1931年9月18日之占领沈阳,换言之,日本之进攻海南岛,无异造成太平洋上之九一八。地区容有海陆之分,影响却完全相同”。

海南岛的陷落当即震荡环太平洋的有关各国,它严重威胁到美英法等国在远东的属地和在太平洋的地位,起了美英法的强烈反响。法众议院主席米勒脱勒15日发表演说,认为“海南岛位于英法美三国势力范围之交界点,各该国务当外交上联合有所行动。”英保守党议员格拉汉15日在下院提出对日采取报复,认为一切抗议绝难生效。国际议会联合会英国分会会长斯脱拉波齐15日对记者讲:“澳洲、新西兰、新加坡、香港、东印度、法属安南各地总督应举行会议,协商一切,美国亦应参加。…当冲突发生之时,凡与当前远东太平洋问题有关之各地,应互相援助,准备一切”。明确主张太平洋国家互相联合,英美法荷一致对付日本的威胁。

美国的报纸也纷纷发表评论。《华盛顿邮报》认为“海南岛登陆问题,对西方各国的影响较之对中国更为严重。”《纽约时报》说:“这是日本征服亚洲与征服欧洲整个计划之新的证明”。美国官方虽未急于直接对海南岛事件发表意见,但就在事发的第三天,国务卿赫尔在广播演说中称:“在目前国际局势之下,保有适当之国防力量,乃属各国政府之神圣的责任。”这显然是话出有音。同一天,美驱逐舰开赴海口护侨。也就在2月,美国会通过了“太平洋设防案。”可以说这是美国对日军在海南岛登陆用实际行动作出的反应。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国民政府原本希望国际联盟和英美德等国出面调停和干涉,但是,经历了一年抗战的国民政府,一方面对它国的调停已失去了先前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深感中国实力不足,必须借助于有利的国际形势。

日军突然在海南岛登陆,蒋介石一下子断定“日本人已决然南进…不惜冒最后之危险,以造成太平洋局势之开始也。”蒋介石意识到这将必然导致日本与英美等国,特别是与美国发生激烈冲突,“太平洋上之形势,必然突然大变”,于是,为了利用即将变化的大平洋形势,蒋介设想在太平洋地区形成这样一个共同防卫格局:即把与日本有利害冲突的英美法苏等国联合起来,组成远东反侵略联合战线,共同对付日本,中国由此成为反侵略联合战线之重要成员,从而摆脱对日孤立作战的境地,促使英美等国力拒暴日进攻,尤其是促美放弃中立主义,大力支援中国抗战,在太平洋地区由中美英法苏等对日形成包围之势,最终迫使日本投降。为此,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方针和策略。

第一、“以不变应万变”,等待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规定的五大外交方针中强调:本独立自主之精神,联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树立并保障东亚之永久和平。1939年8月,苏德出人预料地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28日,蒋介石发表讲话:“吾人只须平平安安之正当大道做去,以一定不变之方针,应付瞬息万变之时局,必能达到吾人之目的”。国民政府决心等待与促成有利的时机的出现。

1939年9月,欧战爆发,蒋介兴奋地说:“我国抗战两年,期待国际变化,今果有大变矣”。就在欧战爆发的第二天,蒋介石在日记中这样记述:“现在欧战已起,而我抗战转胜,东亚西欧的两大战争,已经连接起来,可以说,我们第一步目的已完全实现,我们对国际外交的政略,已获得一个最大的胜利与成功!”蒋介石就是期望欧亚战场连在一起,使日本成为英美苏等国共同的敌人,以解除中国孤军抗战的困境。不过蒋介石也明白此时还不是最有利的时机。蒋介石决心等待太平洋局势的继续变化。

1940年6月,日本发表关于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计划的声明,7月,通过《应付世界新形势的时局处理纲要》把“南进”政策和强化与德、意的政治联合作为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渠道,并侵入法属越南北部,以作为进攻东南亚的跳板,蒋介石估计:“倭如南进,则其必介入欧战,并与美发生冲突,于我有利也”。9月27日,日德意缔结军事同盟,蒋介石认为形势更

加有利。他在28日的日记中记到:“德、意、倭三国同盟已实现,此在抗战与国际形势上实与我求之不得者,抗战必胜之局已定矣!”29日,他进一步对三国同盟评论道:日本以前仅以中国为敌,现在英美列强也成了它的敌人,日本今后势将倾其海军及陆军的一部分向南发展,日军的实力在中国三年来的抗战中消耗殆尽,已经无力实现其野心,勉强南进,必然受到英美列强的有力惩罚。因此,三国同盟宣布成立之日,即敌寇真正失败之始。为此,蒋介石还向战区将领宣示:“日寇分兵力弱,无力西进,可以放心。只有等候国际局势的转变,期待美英苏的合作,造成最后胜利”,不遗余力地向其高级将领灌输静观待变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