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二十三章 争取美英渐获成功

由于国力贫弱,国民败府自始即注重争取外援。但“英国老谋深算,说之匪易”,“惟美为民主舆论之国,较易引起侠义之抱”,遂把重点放在对美工作上,而当务之急就是使美国修改中立法,打开援华之门。

1938年9月,胡适出任驻美大使,10月,国民政府外交部明确指示他:“促成美国修正中立法,区别侵略国与被侵略国”,当时美国国会有五个中立法修正案,其中以参政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皮特曼的提案最为详尽。1939年3月28日,胡适与皮特曼详谈,并用书面指出提案中有事实上的大错误及有害中国的各要点。同一天,国际反侵略中国分会也斥责新中立法案。29日,胡适再到国务院说明提案对中国不利的方面,全国的大学校长也在这天致电美国国会反对新中立法案,31日,皮特曼终于修正了提案要旨,使中立法仅限适用于正式宣战的国家,中国抗日作战不受拘束。9月,罗斯福再次要求国会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1940年2月,美决定新法“现购自运”条款“不援用于远东”,从而使运货来华成为可能。

1939年2月,日军侵占海南岛,表明日美冲突已不可避免,国民政府进一步争取到了美国援助。6月份首批美国援华物资卡车510辆、军布300吨到达海防内运。为了稳定国民政府的币制和战时经济基础,7至8月,蒋介石又一再指示驻美大使及陈光甫向美国要求借款,维持法币的价值。9月8日,胡适到白官向罗斯福总统说明,“桐油借款”第一次应偿还的2500万美元借款已经付清,桐油运美交货地点也多且快,请再给中国第二次贷款,罗斯福表示和财长商谈。26日,胡适和摩根索晤谈,摩同意商谈第二次贷款。10月4日,陈光甫到美国财政部开始谈判。12月9日,蒋介石又亲自致电胡适转罗斯福,要求贷款。终于,1940年3月7日,美国再次贷给中国2000万美元,中国以锡偿还。

由于日本无法在军事上迅速灭亡中国,故对中国进行金融战。日本在沦陷区设立银行,发行纸币,使国民政府币制所受压力日益严重,物价上涨,汇价跌落,商业纷乱。1940年上半年,国民政府面对恶劣的金融形势,更加需要外援。5月14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总统,说明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劣,请求予现款以维持中国币制。15日,蒋介石在重庆接见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再次要求美国给予财政援助,并特别强调时间的紧迫性,望在两月之内给予援助。为了获取贷款,蒋介石派遣素在美国有一定影响的宋子文以其“私人代表”的身份出使美国,蒋介石亲自电告罗斯福,宋子文可以作为自己的全权代表与总统谈判,宋子文到美国后,积极进行外交活动,商钨砂借款。9月25日,中美达成“钨砂借款”协议。美国政府贷予国民政府2500万美元,中国以钨砂偿还。罗斯福明确表示,这笔贷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中国应付其外汇需要。

国民政府从1938年初到1940年9月,共争取到美国7000万美元的援助,数量固然不多,但其意义在于它表明美国援华已经开始,并带动了英国的援华。它也表明国民政府对美外交已见成效。

英国的在华权益是首属一指的。为此,国民政府在力争取得美援的同时,也积极地争取英国的援助。由于英需用品本身供不应求,国民政府主要是争取英国帮助中国维持法币与外汇。

1938年初,国民政府驻英大使郭泰祺以及财政部长孔祥熙的私人代表郭秉文在英国和财政部的贸易委员会谈判财政援助问题。4月底,宋子文又在香港与英大使详细研商借款,5月25日,孔祥熙自重庆致电郭泰祺,提出四种借款方案:(一)由英方承受最近发行之金公债全部一部;(二)照1908年英法借款合同条件续借500万镑或为1000万镑;(三)根据1937年汇丰商议之币制借款2000万镑,请英方承受抵押或垫借;(四)切实商定货物信用款1000万镑。以上各项或选择商榷或同时进行,总以能得结果为要。7月,英国已有意借款给中国支持法币,但希望美国采取同样行动,而这时美国尚不积极。直到12月15日美国宣布予我“桐油借款”的第二天,英国才宣布予国民政府信用借款45万英镑。为了争取英国进一步的援助,国民政府1939年1月又派宋子文去伦敦主持借款外交。2月,日军侵占海南岛,威胁香港、新加坡。国民政府加紧外交活动,英国国内广大民众也要求援华制日。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谈判后,为了稳定中国币制,增强中国外汇基金,3月8日,英宣布予中国平衡基金借款500万磅。稳定中国货币的计划将在英国的合作下进行,并在重庆成立了一个有英国代表参加的委员会。英国的援助对稳定中国的金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正如3月10日孔祥熙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的:这笔信贷有助于中国继续保持法市的稳定。

尽管国民政府查到德意日三国同盟成立时,都没实现建立远东反侵略联合战线的主张,但国民政府一直在几个大国之间穿针引线,特别是抓住美国这个主要因素,不断地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美英等国为了自身利益,也逐步加强太平洋防务,着手进行对日作战的准备。1939年3月,英拨款500磅加强新加坡防御。4月,新西兰、澳洲联邦及英政府代表定期在新西兰召开太平洋会议。同月,美总统罗斯福令在大西洋上的舰队主力调回太平洋。6月,美陆海军联合委员会拟定了“彩虹”作战方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两洋战争提出五种设想,但都以日本作为美国要打击的敌人。9月,美国在太平洋建立“保障安全巡防制度”,以后又不断加强菲岛、关岛防务。1939年还通过了海军拨款法,决定加快造舰速度,并建造足以和日本相匹敌的2艘45万吨级的战列舰,同时还决定增加陆军拨款,建设一支拥有9000架作战飞机的陆军航空兵。1940年2月,罗斯福总统亲自巡视太平洋防务后,备战工作进一步加强。4月,美海军高级将领齐集珍珠港讨论防务。5月,国会通过了30多亿美元的国防案,蒋介石当时还高兴地说:“此必予倭寇最大之打击”。最为突出的是,罗斯福于1940年6月任命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诺克斯为海军部长,前国务卿史汀生为陆军部长,此二人被认为是美国反日意识之领袖。

同时,美国也在修订其“不干涉”立场。由于国民政府一再呼吁,1939年7月26日,美国废除了《美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这对于战略物资几乎完全来源于美国的日本来说是个致命的打击。10月19日,美驻日大使格鲁在东京美日会协上发表演说,力斥“东亚新秩序”,并对日军在华野蛮残暴的行为表示愤慨。7月25日,美国宣布对日禁运汽油与废铁,9月26日,发表对日禁运废钢铁声明。

随着美国对日态度的强硬,美日矛盾不断加深。日本在海南岛建立军事基地,积极进行南进准备。日本国内反美情绪也越来越浓。1939年9月,日本《国民新闻》扬言“日本建立东亚新秩序之决心,绝不更动,若美国仍继续采取压迫日本之行为,则两国间将有发生战争之可能”。1940年9月,日本《朝日新闻》称:“美国之行动,殊有碍于日本在西太平洋之霸权。日本对之,当然不能漠视”。特别是美国对日贸易制裁后,日本更是迫不及待地想夺取东南亚的资源以维持战争,随本不断加快南进步伐,美日纠纷也不断发生。